“1+4”互惠教研共同体公开课教案
(2017-03-28 14:57:29)
标签:
教育 |
马鞍山市第22中学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第1环节
1.继续积累文中重要实、虚词及相关文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提高论辩能力。
3.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把握“王道”的内容,学习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第2环节
提示: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再结合老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完成预习。
○2-1: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子,名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
○2-2:弄清读音、字形及通假字。
○2-3:弄懂重点词语
寡人之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
河(
请以(
兵刃既(
或(
直(
不违(
斧斤以(
谨(
申(
然而不王(
狗彘食(
涂(
王无罪(
○2-4:翻译重点句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第3环节
提示: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把文中的重要句段用彩色笔涂出来,作好批注,并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3-1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3-2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3-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4课文末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第4环节
【第1题】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gū,
网)
B.颁白(bān,
通“斑”)
C.庠序(xiáng,
学校)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第2题】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弃甲曳兵而走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是亦走也
【第3题】下面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第4题】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第5题】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日出江花红胜火
课堂师生互动任务单
第5环节
疑难突破
○5-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5-2答疑解惑,师生互动。
说明:学生已于课前观看微课
微课内容1——认识孟子,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理清课文思路,通过朗诵体会内容、把握情感。
微课内容2——梳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知识。
课堂交流的重点就落实在对“王道”内容的把握上,同时学习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1、结合微课内容,解读梁惠王的治国之政。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王好战”
“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山林”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明确:研读并揣摩梁惠王的做法,体会梁惠王“移民移粟”此举看似勤政为民的“用心所在”和“别有用心”。
2、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国君应该怎么做?
明确:结合微课思考题,解读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并赏析其使用排比强化气势、雄辩滔滔的论辩艺术。
4、小结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三个部分即也正符合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延伸思考:梁惠王会接受孟子的主张吗?联系战国背景,进一步理解孟子精神的可贵之处。
第6环节
【第1题】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第2题】关于“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第3题】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第4题】司马迁说:“品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再次品读课文,想象一个为“救人民于水火”而颠沛流离、执著梦想的儒者形象,以“真正的伟丈夫——孟子”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80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第7环节
第8环节 反思提升
○8-1你认为本节课解决了你课前学习中的哪些问题?
○8-2通过课前和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哪些认识?
蹁跹乎想象
【教学设想】
想象是思维的瑰宝。在诗歌创作中,从感兴到构思,从立意到完形,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欣赏同样需要想象,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读者才能逍遥于诗境,甚至可以发现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天上谣》和《踏莎行》是《唐诗宋词选读》里的两首作品,前者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后者想象优美,构思新颖。教者设想通过《天上谣》让同学们调动想象,学会置身诗境继而利用《踏莎行》让大家意识到想象既可带领我们进入诗境,还能飞跃诗境,在感受情深意远的同时去畅想多种图景的可能。再依托想象去融会贯通,回品《天上谣》的寄托,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
【教学目标】
1.想象并描绘《天上谣》中的仙境画面,探究、感悟诗人的寄寓。
2.展开联想,驱驰想象,品味《踏莎行》中的离愁别恨,鉴赏两面兼写、对照映射等手法。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鉴赏诗歌的意识,学会在感知作者诗心的同时激发自己的诗心。
【教学重点】
1.想象并描绘李贺在《天上谣》中所营造的仙境。
2.调动联想和想象,鉴赏写作手法对《踏莎行》抒发离愁别恨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运用想象进入诗境,借助想象飞跃诗境,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看视频,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验课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总结应对沙画题的方法
(二)略评同学们列举的古典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句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导大家关注“想象”。
二、入乎内——置身诗境
(一)集体朗读《天上谣》
(二)走进诗人的想象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对主要由诗人虚构的诗歌,可以调动我们的想象,直接从意象和诗句进入诗人瑰奇的想象世界。借鉴他人的想象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三、出乎外——飞跃诗境
(一)诵读《踏莎行》
(二)搭建想象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本词写了什么。
(三)拓展想象时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主要描摹现实生活的诗歌,除了用联想、想象来置身诗境,还可通过想象打破时空的限制,置身诗外去畅想多样的诗境。进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
四、贵乎通——畅游内外
(一)再读《天上谣》
(二)体悟想象的魅力,探讨诗人的寄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用想象搭建自我和诗歌间的桥梁,激发他们探寻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作业
【设计意图】 促进学以致用,检验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