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联动语文课堂教学展示印象
(2016-04-20 10:34:28)
标签:
教育 |
三县联动教研活动开展转眼已经有好几年了,这几年中,我几乎一场不拉地参与每次活动,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昨天听了俞仁凤老师说到陈昌禄校长写的优质课比赛感悟9千多字,真是令人感佩不已,它又一次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马鞍山语文人的执著与谨严。其实,我对俞老师的佩服也得从他的较真劲说起,每个标点,每个符号,每个字体,每句话,他都要求我们规范;每一次研讨,每一次命题,第一次磨课,每一次上课,他都要求我们一丝不苟,不允许有半点马虎。这么多次的教研活动,我与全市的语文同行们在共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名师的高尚德操,执著追求,我铭记在心,一直在学习。我想也更加值得我们年轻一辈的教师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听了昨天的三节课,我感到十分欣慰。参加三县联动课堂展示的教师都是新面孔,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我感到三县青年教师群体在迅速成长,仔细想想也真是这样的,和县一中的藏磊、王芳芳、苏成强,含山二中的宫园、赵志伟、郭晓丽,含山中学的宫桂华、陈军、唐文婷、陈婷婷、疏文娟,和县二中的赵红涛、江海洋、伋静、尹永明,和县三中的裴蕾、吴德莲,当涂一中的苗成亮、戈强、尹莉、张金凤,当涂二中的魏小亮,石桥中学的潘仁春、薛玲玲,含山一中的李华……他们或成为本县的语文骨干,或成为学校的语文组长,或已经成为学校的行政领导了。虽然,这些上课的年青老师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
先来说说陈凯老师吧,由于工作的关系,陈老师和我非常熟悉。他的课设计简洁而实用,我们可以想见,课前他做了不少的工作。对学情的了解如此准确,连学生的名字都附在后面,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记得王荣生教授在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的时候,说过,你所教的是否是学生想要学的。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陈老师非常注重语言的落实,文言文如果把“言”抛开是肯定有问题的,课堂教学说到底不是表演,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对话,这一点,陈老师做得很好。正如王金根老师点评时说的,陈老师的课堂的逻辑思路运用了归纳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悟出老子的思想和智慧,这当然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陈凯老师对于老子思想的概括是不错的,他注意到了老子所说的几种对立事物的关系,对文本的解读是基本准确的。陈老师最后把课堂讨论进行了拓展,找了三则生活的材料来让学生体验老子的智慧,这样的环节是必要的。
当然陈老师的课也是有遗憾的,首先是他把老子的思想与我们为人处世观念对应起来,从“认识”、“态度”、“方法”三个方面去对应,确实没有必要,而且这样的归纳并不妥当。中间的环节,如果让学生来分析老子的思想,让他们找出几则中的对立事物的关系,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吴莉莉老师是和县一中的一位年青老师,认识她是因为常态教学指导,我看了她的备课笔记,听了一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工作态度认真,业务上有追求。就这一节课来看,她的设计思路清晰,解读有个性,说明她在备课上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语言干净、流畅、清晰,具备很好的素质,有着很强的课堂上驾驭能力。她的课件做得很漂亮,动感十足,本身就可以营造一种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吴老师一开始从最重要的概念入手,抓住关键字词,带入字形的演变,马上就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味道,有了一点语文味,从理解“有”、“无”开始,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有”和“无”的关系,即:有形实利,无形虚用。配以精美的动画,基本上已经说清楚了文本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和概念。而且,吴老师从第二节开始分析,这种设计别出心裁,主要是为了打消学生对于老子文章的畏惧心理,从具体到抽象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比较容易想起来的例子(《为学》),很好地把学生引入了讨论的氛围。
吴老师的遗憾有两点,一是开始对于“有无相生”的解释,过于复杂化了,不需要教那么深,先不说教师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即便是准确的,也不需要说得那么深。二是教师本身过于强势,使得课堂的对话一度显得不够流畅。教师有时候强势是必要的,特别是像这种本身比较难解的经典,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课堂的学习终归是要还给学生的。
朱敏老师是我工作室的成员。应该说她是一位比较有个性、比较有学生缘的一名老师。她的课我听过很多次,从总体上看,她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的确定比较合宜。她抓取了学生比较难理解且有代表性的几则文本,破解了难点,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第二,对于老子思想的解读把握住了核心,实现了深文浅教的构想,学生容易进入情境,让文本变得亲切起来;第三,朱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经典的语言美,通过诵读来体悟文气,而且也有简要的分析;第四,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即与学生的交流十分通畅。两段讨论,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我想听课老师应该有较深的印象。在教师强势的课堂中,学生没有了说话的机会,可是在学生强势的课堂中,我们难得看见,教师有时候想插话也比较困难,但这应该是好事,值得提倡。
当然,朱老师的课堂同样有不少的遗憾。一是语速太快,加上小喇叭的音质颇有问题,往往听不清老师的话;一是在讨论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点拨不够到位。学生想到的每个例子都很精彩,比如:一个同学讲到科比的退役,从他的穿着来看,就知道是个篮球爱好者,他说得非常好,教师可以点拨一下:有与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另一位同学讲到中国画的留白,讲到《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可以点拨一下:有与无是可以共生的。一位同学说到名著《飘》的结尾思嘉说的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说得真好。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点拨一下:无并不是没有,在文学作品中,这空白也许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还有一个学生提到了藏克家的诗《有的人》,这个例子当然也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这个时候,老师也应该点拨一下:这个例子说明在特定情境下,生与死可以发生转换的。但是,最好不要举这个例子,他有违道家“尊生”思想观念。正如张陈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说的,讨论很热烈,感觉上少了一点,就是教师没有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当讨论比较僵持的时候,我们需要把问题压低一点,以营造一种氛围;当讨论比较流畅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在于适当拔高,增加张力,这样的课会更精彩。
最后,我想谈一点文言文教学的体会。文言文的教学“文”“言”必须统一起来,如何统一起来,名家都有自己的绝招。比如郭惠宇老师善于用关键字词把文拎成一棵树,为什么我把它说成是树呢?因为,它必须是活的,是充满生命情意的,好似中医上说的经脉,点到几个穴位,一根经脉就打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此之谓也。
对于先秦诸子这样的经典,如何去处理。我想不外乎两点,一点是如何解言悟道,一点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在此我愿以三位语文大家的观点结束我的话。李卫东:“文言文教学内容大致有这么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承继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言’和‘文’的拼盘。”[1]王荣生、童志斌认为:“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所言志,所载道。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2]
[1]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2]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迅》2012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