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背光佛立像 北魏晚期至东魏(公元494-550年)
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佛像数量虽不是很多,但是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及北周、隨、唐各个历史时期,涵盖了整个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巅峰时期,这尊是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的造像。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可知,从单体佛教造像艺术而言,南北朝晚期形成三大中心,即山东青州、河北定州、四川益州(今成都),而这其中又以山东青州地区所制佛像水平最高。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佛像即以山东青州北朝佛像最为集中。无论是佛,还是菩萨,那种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都令人为之赞叹。这尊带背光的高雕佛立像,石灰石质,背光与佛像双手均残损。佛高螺髻,螺发紧贴两鬓及双耳,规整有致。面相圆润,下颌略肥短。额头宽阔平坦,鼻梁细窄而挺直,鼻翼较宽。以鼻梁为中线,用平直刀法与圆刀刀法相结合,向两边雕出棱角分明的眉骨和起伏柔和的双眼。佛表现出向下俯视的神态,两嘴角向上翘起露出笑眯眯的神情,整个面部洋溢着一种神秘的喜悦之情。
通观此像,立佛身姿匀称,虽仍穿破线厚重的褒衣博带式佛装,略村北魏晚期流行的体瘦衣繁样造型的遗痕,但像的面部和体态已明显趋向圆润丰满,反映了北朝晚期佛教人物形象正受到南朝艺术新风的影响,经历着由以陆探微为代表的“秀骨清像”式体貌,向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化“骨”为“肉”的“张家样”式样的转变,全像呈现一种和谐洒脱的整体美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