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限制教师用公共电话煲电话粥,学校的公共电话安装到了我的办公室。今天上午,一位教师进来打电话。
“喂!您好,家长吗?”
“是呀,您是......”
“我是小米的老师。你们家小米呀,最近太不听话了!他......”
“老师,不好意思,小米的学习成绩怎样?”
“他呀,学习一塌糊涂。”
“唉----”
“尤其是外语更是很差!”
“唉----”
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电话啪的挂了,老师急了:“这位家长,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满脸的疑惑。
我问那位老师,如果你是那位家长,你会怎么做?和你畅谈?谈什么?谈他的小孩如何不行?谈老师或者家长如何失职没有教育好小孩?谈自己对小孩如何失望?或者低声下气哀求老师帮他管好小孩?一切都不是令人愉快的话题,稍有个性的人都不想去谈,或者不想马上去谈,更何况不知那位家长接电话当时的状况如何。这位老师吃闭门羹就是很好理解的事了。
教育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话说出来,别人喜不喜欢听,别人接受的程度或者感兴趣的程度如何,尤其同没有见过面的家长说话,能不能通过语言打开对方的心扉,从而达到充分交流,愉快交流的目的,这都是我们说话之前要考虑的问题。会说话的人语言有感染力,表达有一定的技巧和恰当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点燃对方心中的热情、信任与希望。不会说话的人则出口伤人,句句话都象冷水,话过之处,是伤心,是懊恼,是气愤,是痛恨......教书育人,必须锤炼语言的艺术,这是教师必修的功课。
老师的目的是因为小米不听话而与家长沟通,想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加强对小米的管理。想象一下那位家长的心情吧:小孩这么不听话,完了(失望),问问他学习怎么样吧(心中存有一点幻想),什么?一塌糊涂?唉,太伤心了,尤其外语更差?外语可是非常重要的哟!唉,完全绝望了!算了,不给他读了,读了也没有用,最起码给他换个学校,看来在这所学校不行。
很明显,这位老师的电话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引起了家长的反感、疑惑与抵制,通过以上分析,家长的这种心态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家长有很高的素质,如此感性的家长应该占很大比例的。
我要过家长的电话号码,拨通了,好久才接。
“怎么啦,老师,还有什么事吗?”不耐烦。
“您好!我是您小孩的班主任。”
“他很不听话是吧!” 语气有所缓和。
“有一点,但他前一阵子成绩和表现都是可以的,尤其他年龄这么小,做到目前这样子也比较不容易,但我们还有更高的要求呀!”家长默默地听着。
我一边讲小米的优点,一边询问家长孩子在家的表现,也尽量引导家长说出其优点,同时向家长提几条建议。我们谈了很久,非常投机,甚至谈到了小米的出生和未来,还有他的喜好和个性。谈话的时候我发现小米的爸爸并不是一个没有素质不讲道理的人,反而是一个善于言谈通情达理的家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