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儿时在农村度过的快乐春节

(2007-02-21 00:40:25)
分类: 我的轻松生活

   回忆儿时在农村度过的快乐春节
  初三了,年味儿已经快没了,鞭炮的硝烟还在空中弥漫,地上铺满红色纸屑,但春节确已经过去了。
  
    冰箱里依然满满的,储藏间也还塞满过节剩下的东西,肚子永远不饱不饿,看电视看的两眼发花——这就是如今的春节。发几条短信,打几个电话,逛几次超市,和平时也没有什么区别。感觉不到年的亲切了,也没有久违的过年的期待和感觉。除了疲倦,似乎没有因为春节感觉到太多美好。
 
  还记得儿时在农村过的那些春节,充满温馨,充满向往。
 
  那时过春节最担心的就是新衣服。还好,在记忆中我们姐弟五个总能在新年那天穿上向往的新衣服。尽管衣服不是多新潮漂亮,但确实是新衣服,最起码裤子和褂子是新的。这应该是觉得最自豪的,因为有很多如我们大小的孩子连过年也穿不上新衣服。可能一年中只有一次穿新衣服的时候,就是新年这天。我们家的条件还算不错的,但也只是在春节这天我们才有穿新衣服的机会。也就是一年只添一身新衣服。衣服是不分季节的,冬天穿的衣服,其它季节也要穿。男孩子夏天有个裤头就可以了,连鞋也不穿。夏天雨水大,我们又淘气,布鞋踩在水里很快就耨坏了。所以,常常因为鞋坏了,也因为有时候根本没有鞋,夏天基本是光脚的。也很不方便,我记得儿时夏天苦恼我的就是鞋的问题。因为要到野外玩,到野外割猪草,脚总是被蒺藜扎坏,很限制了我们的快乐。还有上学的时候,即使有鞋也是坏的,特别是鞋底,总有磨坏的洞,脚也就总是不期的被地上的砖头或者蒺藜什么的硌着。——所以,春节的新衣服是有特殊意义的,这基本就是自己一年的衣服。
 
 过年能吃一次肉也是我们最期待的。记忆中我们家也从没有让我们失望过。至于村中别的家庭可能大多没有这么幸运。大约在年前二十三四的时候,母亲要用大锅炖一次肉。煮肉前先把肥肉熬出油,这是一年吃的油。那时买肉时要挑肥的,就是为了熬大油(猪油)。油锅沸腾了,满院子飘香,不知为此咽下多少口水。然后就炖肉,连骨头带肉满满一锅,闻着肉香,心里也充满着期待,觉得无比幸福。炖肉这天要选在家人都在家的日子,大家可以放开吃,不过只一次,也基本是啃骨头,因为肉是要留到以后慢慢吃的。——这也是一年中很期待的一天,它绝对提高了我们对每次新年的期待。
 
  鞭炮更是期待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对鞭炮如此痴迷。仅有的鞭炮是要在手里玩耍够了之后才放的,而且也绝对不放过看别人放炮的机会。仿佛那一声炸响就那么金贵,真会使我们心花怒放。爸爸总能给我们买几挂鞭炮,除了初一早晨必放,还可以留出一挂两挂的给我们玩。鞭炮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比衣服和肉的魅力更大。哥哥负责管理鞭炮,霸道贪玩的他几乎把我和弟弟的炮也全部想办法骗去放了,他对炮的热爱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吃不喝也要买炮放炮。然而,他又是最胆小的,每次放炮时总把耳朵堵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还要跑出去很远。这在我和弟弟心里就觉得要他放炮纯粹是浪费。其他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是没有这么幸运的,用来玩的鞭炮自然是没有了,就是初一那天图吉利放的鞭炮也没钱买,他们就只好在初一那天站在自家院子里用力敲盖联(农民用高粱秸穿成的东西)。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也很扫兴,也很无奈。而连放年炮这点乐趣都享受不到的家庭在农村是很多的。
 
  燎星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燎星就是给祖先们拜年。在年三十下午,太阳落山之后,带上烧纸,带上鞭炮,带上对过世的先辈人的思念和尊敬,家族里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外人,是不允许去的)一起很严肃很虔诚地到坟上去给先辈们拜年。去到坟上,点着干草,把坟上的草燎光,然后烧些烧纸。之后就开始放炮了,要放很长时间,整个坟场烟雾缭绕。最后大家一起给祖先磕头拜年。——这也是我们期待的,因为今天家族的人都在一起,大家很团结也很亲热。
 
  虽然没有电视,除夕也要守夜的。我们一个接一个的放顶夜炮,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从除夕开始,农村的春节的许多讲究就开始了。小孩子是不能随便讲话的,有许多不吉利的话不小心说出来会遭到大人的训斥。三十下午时已经把饺子捏好了,要很小心的放好,不能有一点闪失。如果饺子出了意外,就被认为很不吉利。把柴禾也准备好,要准备芝麻秸,图个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吉利。锅里放上足够的水,是初一煮饺子时用的。把这一切都要准备好,因为初一早晨再干活是不吉利的。即使笤帚,刀和剪子也不能动,也要忌讳,家里人在初一的太阳升起之前,谁也不做家务,即使锅碗也不刷洗。农村过春节时初一那天要起五更(JING)的,一直持续到现在也这样。基本上家家都在凌晨3点时就起来。然后烧水准备煮饺子。饺子下锅了,就去放炮,炮放完后,饺子也已经端上了桌子。这时是给父母拜年的时候了,拜完年父母照例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我记忆中压岁钱都是新票,最早的时候是一角,后来逐渐是两角,五角,一块。父母总能在新年这天拜完年后给我们压岁钱,这在农村的其它家庭也是很少的。吃完饺子,才可以打开院们,这时,街上已经有人走动了,拜年也正式开始了。同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给长辈拜年之后才去村子里其他的人家拜年。基本要走一个村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凌晨四点拜到太阳升起。这也是很有意思,穿着新衣服,兜里装满了从各家得到的糖和花生瓜子,肚子里饱饱的,里面的饺子还在从喉咙里向外溢着香味。大人们的脾气今天也格外好,他们是不会轻易在今天训斥孩子的。有许多人家一年也就只去这么一次,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一成不变的日子。从我记事开始,拜年已经很多年了(因为在外地工作,期间也中断过几年),但最近两年是在老家过的年,还在重复着儿时的感觉,有很多人家还是一点没有改变:歪歪的福字,鲜红的窗花,铺满院子的芝麻秸和红纸屑,以及进门之后永远不变的那几句寒暄:哈哈,还那么精神,身体更硬朗了,几点起的无更,吃了多少饺子——大家在大年初一这天都是把腰杆挺的直直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客气的话挂在嘴边。
 
  儿时的我们就是那么容易满足,似乎内心再没有大的灿烂的希望和期待。有新衣服,能吃几天肉,有鞭炮,就能幸福得做梦都笑。
 
  儿时那对春节美好的感觉再也没有了,儿时的记忆却永远那么清晰。成长了,变的成熟了,也复杂了,不那么容易产生满足和幸福的感觉,也缺少那单纯的快乐感觉了。
 
  还是怀念儿时的新年,那已经久远的岁月仍然时常浮现在脑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