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与个人的性格有关吧,有时会莫名的产生一股股的惆怅,可每当在书上找到一句能解释这种心情的句子时,身心便立刻释然,轻松的没法表述。于是大汗淋漓的玩半天球,或者冲个冷水澡,真是痛快极了。
儿子对书本的极高兴趣很能说明书对人的影响。记得他尚不能认字的时候,就能反拿着书旁若无人的咿呀半晌。我那时最是惊奇,大为不解。思忖可能与我平时经常一只脚推童车一只手拿着书照顾他有关,无形中感染了他,使他在浅意识里就固执的认为书是极好的东西。所以,当他几个月大跟本连图画也看不懂的时候,就常笨拙的举起一本厚重的书无论反正的嗅来嗅去,我们常笑的前仰后合,而孩子不知何故,认定是一种赞赏,更是增加了他对书的兴趣。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买书,他开始只是盲目的要,后来就是自己挑选,很认真的样子。
我能清楚地看到书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智慧,它像一位恩师一样孜孜不倦的滋养着孩子。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被一些很无聊的事充填着,没有时间亦或没有精力读书,因此一年当中总有一段一段的时间书被丢弃一边,那段时间几乎忘记了一切,日复一日地做着无聊的事。日积月累的种种坏心情以及生活的失意终有一天无法承受,于是迫切需要解决——这时恰巧又发现手边就有一本书,便慌不择食的拿起来读,于是新近的以前的肤浅的深刻的一些苦恼多日的琐事,让人暂时的忘掉。一些内心茫然的东西被书解释,抛弃坏的,总结好的,扬长避短,新生活在书的指引下重新开始——我常常如此。
人的生活不可能总是很顺利,没有一点波澜,人的心情也不会总是很快乐,心情坏的时候去读书,就像是找一位心理医生,也像是与一位朋友促膝交谈。如今在生活中能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难的。有时间与至交谈心则更难。封闭的情感得以袒露的最好方式就是写日记,写信,当然有条件和朋友讨论是更好。我所处的环境中就很少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倒不是本人个别,是如今的社会风气造成的,诱惑太多,而且各忙其事。因此我经常写日记或者写一封封根本不寄出去的信。现在写信的人太少了,电话,短信,e-mail都比写信简单易行。我写了不寄出去,但还是写,抽屉里一叠一叠的很多,闲暇时拿出来读读,感觉假如朋友真的收到了信会受益非浅,那是真心的感情交流。我常和朋友谈起写信的事,但他们很冷淡,觉得没有回信的滋味更不好受,所以也就没有寄过信。
——也罢!全当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当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读时,常惊讶于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心境,还会吃惊于自己较好的文笔,几乎自己也不相信那些信出自自己之手,于是一阵惊喜,一丝得意,于是延续下去。
这是说好书大家读大家讨论的重要性,当然最受益的还是自己。
我书橱里的书类型跨度很大,方方面面五花八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选择的书也在响应地发生变化。所以就有什么年纪读什么书的感觉。从我的读书笔记中会很明显地说明这一点。
从积攒的几大本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出兴趣在不停地转变,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系。现在回头看那几本厚厚的笔记,自己也不理解当初为什么会对那些内容感兴趣——人的观念在不停的转变,所喜欢书的内容也就转变,这样也就使人懂得更丰富的生活内涵,更能接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是生活的需要。
喜欢过文学方面的书。起初是散文,精彩之处用笔圈圈点点,然后抄下来,也因此在读书时作文就非常的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饱涨的虚荣心驱使着我更发奋的读书。之后,开始读小说。短篇,长篇,爱情,武打,中国,外国,古典,现代来着不拒,几乎能借到的书都看。那只是一般性的粗读,几乎看过之后连书的名字都记不住。借来的书更是通宵达旦的看,也没有很明确的觉得自己从书中受益了没有?又学到了什么?后来,在外地读书的时候,对专业书倒没有兴趣,尽管成绩很好,但只是应付考试,也算是不务正业吧。四年中读了好多书,都是“老书”,在学校图书馆里借的如《家》,《春》之类的以前和以后都不想看的书,也是因为学校里再没有别的书,就那么凑合看了,看过之后感觉也很好。好象被逼迫的感觉,但恰恰弥补了我读书选择方面的漏洞,以后乃至现在很喜欢读巴金,鲁迅,矛盾以及他们同时期作家的作品,有点半文言,可以真正细细的品读。最爱读外国小说,虽喜欢但不品读,因为拗口,不是朗朗上口,没有汉语的魅力。翻译来的或者纯外文的书籍,只看内容,不去细读,不去品味,因为感觉很生硬。
读书能磨练一个人的性子。厚厚的书端在手里,会本能的使人冷静安稳,儒雅风趣。我一直有读书的各种习惯,比如,每天中午要捧书如睡,,几乎每天都是如此。赶上一本厚重的书时惨状目不忍睹,也就在胳膊酸痛,两眼迷离,浑身乏力之时恰恰把我送入梦乡。眼因此受了不少委屈,鼻子因为眼睛的缘故也在逐年抱怨,也到底没有弄清书给我真正带来了什么,就那么坚持着很固执的读着。我常不如别人那样把读过的书中的句子背过来有甚者还优雅的吟出来,自愧不如,兴趣使然也就足够了。所以自己读书一点压力也没有,也没有什么功利性,很轻松,有时连看到哪一页都不知道,再看时又从头再来。
刚毕业那段日子,看的最多的是有关爱情方面的书。抄了很多精美的句子,而且也背的很熟,以待急需。而后便谈恋爱了,读的那些书确实帮了大忙。因为那些来源于书中的句子,使我很容易获得了爱情,据婚后的妻子说她”上钩“的原因大抵是缘于我写给她的那些情诗。——而我常在背地里偷着乐,其实基本都是抄袭来的。但是感情却是真的。
那段日子多美呀!读的书都是充满了浪漫色彩,激励着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勇敢地追逐着爱情,收获着美好。我那时得意于书,感觉还没有完全发挥,就很容易的得到了爱情,似乎意尤未尽——婚后就再也没有读情诗的心情了,那方面的书也几乎没有买过。偶尔妻子拿来读,我常笑其幼稚。于是有段时间开始读专业书,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好象对其他书的兴趣就小了。
自打产生了要孩子的念头,便丢弃了手头所有的书,而买了好多优生优育的书看,而且几乎都是精读,没有丝毫的马虎,觉得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达到了能准确回答妻子提问的地步。而且对烹饪也产生了兴趣——凡是与小家庭有帮助的书都看。以前什么文学书专业书等等都仍到了一边。
自儿子出生以来,一直在买关于教育的书,总期待自己达到一个教育专家的水平,所以很是投入。后来孩子能看了,就给他买,凡是孩子看的书我是肯定要先精读一遍的,然后才给他逐章逐句的念(那时他尚不识字)也因此妻子常说:你快跟孩子一样大了。而孩子就特别喜欢让我给他读书,我读的很有激情,仔细而逼真的模仿着书中人物或是动物的言行举动,儿子早已看的入了迷,好多时候都几乎不能自拔(吓的或是感动的大叫),而我就更加得意。我们那时经常要在读的间隙,演绎书中有趣的内容,高潮处父子俩捧腹大笑,其情其景日后回忆起来充满了温馨。
等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了,也能买书了,我就又自由了。重回了以往的爱好,尽量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论类别只要喜欢。
很高兴自己有个书橱,尽管里面摆的不是很整齐,但里面曾是我非常喜欢的书。信手拈来便可看个够,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呀!如今给孩子也添置了一个,是他的要求,他愿意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的书摆的很整齐,不似我,似乎他比我更珍惜书。
其实有条件的每月买一本新书就很好,这种频率正好适合当今社会的节奏,不至于书多的看不过来,可以从从容容的反复品味,而且经济上也过的去。也因为每月的心情是不同的,所以用不同的书调试不同的心情。原来自己买起书来是没有规律的,有时接二连三地买,看得也就很粗糙,效果很差;有时几个月也不买,对书就有点疲怠,急需新书来提起兴趣,所以有规律的买书效果才会更好。也要有时间照顾原来的旧书。偶尔翻看曾粗略读过的旧书,也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先前的书,读第二次第三次时才会觉得好。有些书只是粗略读过几次,就再没动过,这其实是浪费,可以很大方的不图回报的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虽然自己不太喜欢,但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书的要求也不同,很可能自己厌倦的书别人却很喜欢,那就借出去,何乐而不为呢?并不是说只借给别人“不好”的书,书是可以传阅的,有时候只有共享才能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有几个和自己互通有无的热爱读书的朋友,这样会使自己的兴趣不至于狭隘,而且也可以减少买书的开支。
因为自己不是什么专业作家或者自由撰稿人,所以,固定地订阅两三种刊物,然后再拿出每个月工资的百分之几来买喜欢的书就可以了。想想才是工资的百分之几,丝毫不影响家庭开支,所以买书时一点也不要心疼钱,而且因为这样买书时才挑选的仔细。这样每个月的业余时间就会经常去书店,对那百分之几的工资表现的相当慎重和负责。
书一天天多起来,虽没什么贵重的,但是整齐的摆在书橱里,光是闻着书香也让人陶醉了,有书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作者:一气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