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久以前读过的短文,那时还很年轻,但已经做着做父亲的准备。记得在外地读书时就开始查询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文章,然后记在本子上,为的是寄给已经做了父母的哥哥姐姐们。因为感觉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做的很不好,所以总想善意的提醒他们,也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感觉自己小的时候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很少,倒是受姐姐们的影响很大。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忙于田里的活计。而两个姐姐要比我大许多岁,所以,总感觉我们姐几个小时候受的家庭教育很少,就那么“盲目”的长大了。倒不是抱怨什么,这样长大了我们成人后的生活也很好,但隐隐中总有遗憾。
母亲只是在生活上照顾我们,似乎从不和我们谈论理想或者学习上的事,她每天忙碌着,几乎勉强支撑七口人的大家庭。穿衣做饭已经很吃累,哪还有时间顾及我们的思想。依然记得我们拮据窘迫的生活,整个夏天几乎都是光着脚,冬天也是手脚都被冻坏。父亲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很少和我们说话。他要先受了爷爷的“训斥”,然后回来后就没有好气,总是挑出我们很多毛病。我们几个那时都怕他,又盼望他回来又“讨厌”他回来。就那么矛盾的生活了好多年。觉得母亲付出太多,觉得父亲为家庭付出太少。——后来渐渐懂得,其实整个大家庭都在靠父亲一个人支撑,包括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
似乎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教育,他没有给我们买过书,没有买过玩具。没有把我们带出过小村,没有和我们谈过理想。甚至一次也没有因为学习不上进而打过我们。家里除了课本一本别的书也没有,学习上的事就完全靠自己。父亲偶尔说一句:好好学习啊。仅此而已。我们如同生活在雾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甚至画不出自己未来的样子。那种没有理想童年虽然快乐但很茫然。
有了儿子后我总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特别是阅读方面。整整一个大书橱的书是孩子快乐的源泉。我也经常和孩子交流,即使读初中了我们还经常打扑克玩游戏。我总想把我对生活的点滴感受不失时机的告诉他。
这是我记得的一个小故事,我把它读给儿子听。他显得不以为然。我还是不厌其烦,但愿有朝一日他能理解我的苦心。故事是这样的:
我记得那年冬天,父亲想弄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树,就把它锯了下来.到了春天,他惊奇的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的嫩芽。于是他说:
“我真的以为这树已经枯死了,冬天里树叶掉的净光,而且光秃秃的树枝也不断地往下落,好像是一点活劲也没有了。但现在我才知道它的确是活着的!”
他看着我接着说:
“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决不要在冬天里砍树。决不要在闷闷不乐时得出消极的结论。更不要情绪很坏时,做出重大决定。耐心等待吧,冬天会过去的,春天还会再来。”
因为我经常犯故事中“父亲”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很严重,而且不容易改正。决不要在闷闷不乐时得出消极的结论。更不要情绪很坏时,做出重大决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