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哥丨章子欣,留守之痛!
(2019-07-16 20:54:54)巧哥丨章子欣,留守之痛!
文/洪巧俊
一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鲁迅)
人性之恶,令人颤栗。新华网报道说,浙江杭州警方昨日公布“杭州9岁女孩被两租客带走后死亡”一事的初步调查结果:两嫌疑人有携章子欣一起自杀动机。经前期调查,2005年以来,梁、谢相识并长期同居后,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儿育女。两人认识章子欣后,多次表露出喜欢并有将其认作干女儿的想法,如接章子欣放学,送章子欣拼图玩具。7月4日两人骗出章子欣后,对其生活照顾格外体贴周到,梁某华曾在微信朋友圈中“晒”章子欣的照片,还称“我认了一个干女儿”。种种迹象反映出两人有携章子欣一起自杀的动机。
如果这种动机是真的,那么这种恶就恶到无以复加,恶到了难以想象。可见,人性之恶,远超我们的想象。过去有新闻报道说,年轻人英年早逝,找个异性尸体“配阴婚”。这毕竟是死了的人。但这对恶人,没有子女,却带携章子欣一起自杀。却不顾章子欣一家的痛楚,干出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去阴间,他们也要下十八层地狱,下油锅。
二
“人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最深的‘人性之恶’,往往存在你平静的生活!”(柴静)
章子欣,是个乡村小学生,如果这对恶人还没出现,她就依然在那平静的乡村生活着。7月3日,她独自将从学校得到的学期奖状贴到了墙上,第二天她就被租住在家里的两个恶人带出了门。10天后,东海的一位渔民发现了她漂浮在海面上小小的身体。
报道说,章子欣只要人对她好,她就特别“粘人”,这是大多留守儿童的特征,因为他们缺少关爱,缺少亲情。拿章子欣来说,在她孤独的生命中,有伺弄果园的祖父母,在远方工厂里的母亲,以及在更远的远方打工的父亲。她有4年没有见到母亲了。母女俩最后一次通电话,距今也已经超过了3年。这不仅仅是处于某种信号的盲区,而是处于一种母子亲情的盲区。
有网友说,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真坏人,而是假好人。章子欣爷爷奶奶经过多日来观察,租客对他们和孩子都挺好的,最终老人还是同意了。到了第二天,当孩子父亲打来电话时,子欣已经被带走了。
可是巧哥要问的是,如果孩子父亲在身边,孩子能被他们带走吗?只要有一点点警惕性,也不会让他们带走。
这是苍凉的悲剧,更是惨痛的教训!
三
“章子欣的这种悲剧虽然是个例,但同样折射出留守之痛。”(巧哥)
这么多年来,巧哥始终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写过《留守儿童:30年来的乡村伤痛》《孩子,你们为什么要喝农药自杀?》《让留守不再成为孤岛!_》《拿什么来保护留守儿童那脆弱的生命?》《奶奶咋就成了孩子的“仇人”》《漂泊时代:那些“没有家”的留守儿童们》《流动劳动者的孩子上学为何像候鸟迁徙》《留守儿童溺水找不到年轻人救援的痛》《孩子,请接受我们的道歉!》等系列文章。
这是巧哥《留守儿童:30年来的乡村伤痛》中的文字:
30多年留守儿童的伤痛,已累积为重大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相关的悲剧屡屡刺痛民众的心,比如2014年1月安徽望江9岁留守儿童自缢事件;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的一起全家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事件; 2012年12月河南光山县小学生被砍伤事件, 该事件一共有受伤学生23人,其中7人重伤,全都是留守儿童……
这些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留守儿童“后遗症”问题,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在某些地方,留守儿童已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的70%。
中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推算留守儿童人数达6102.55万,加上3600多万流动的未成年人,约占内地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城市化制造了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分离。留守儿童的伤痛,已让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切身之痛。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因缺失亲情,缺失健康的家庭教育,有的沦为边缘人,有的对社会失去信任而仇视社会,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城市问题、环境问题再大,也没有这个问题大。
有评论家说,“对每个家庭来说,只有当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了,政府才算完成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保护留守儿童,不能单方面强调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更要强化地方政府与国家的责任。
四
“‘无妈乡’的孩子飘零无依,这只是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中一个缩影。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地方的孩子也在父母外出打工,长期留守的情况下生活,处于一种‘家缺失’的状态。”(巧哥)
这是巧哥《漂泊时代:那些“没有家”的留守儿童们》中的文字:
这是一篇刺痛人心的新闻:《湖南邵阳现“无妈乡 130多个孩子没妈妈》,没妈妈的孩子像根草,那个叫黄荆乡的地方,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中,就有132个孩子处于“失母”状态——除了母亲正常死亡,其中有116个孩子的母亲因为逃婚或改嫁离开了他们。(2015年8月10日《羊城晚报》)
黄荆乡自然条件恶劣,许多村子连喝水都困难。地方的穷困是这些妈妈离开的主要原因。而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失母儿童”从此失去了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们的幸福哪里找?
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为了挣更多的钱和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而漂泊离家谋生,却把留守孩子对完整的家的渴望给抹杀了,这相行的悖论,怎么能不让人唏嘘呢?我们不会忘记《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里唱到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不但像根草,缺失亲情,还容易学坏,走上犯罪的道路。
记得作家徐则臣在谈及自己写的《耶路撒冷》一书时说过,漂泊感,这应该是现代人的特征。我们最为关注的是融不进的城市,关注回不去的故乡。然而,我更为关注的是那些处于这个“漂泊时代”,却“没有家”的留守儿童们。
五
“对不起,孩子!这世界咋被爸妈整成了这样!眼看着恶魔举刀奔你,爸妈却梦魇一样迈不开脚。嚎啕复嚎啕,跺脚再跺脚——
这是巧哥《孩子,请接受我们的道歉!》中的文字:
你一定会清晰地记得福建南平小学生血案,那一起惨案里,死亡9人、受伤4人。郑民生的弑童案就像一个噩梦的开端,似乎成了那些雷同血案的导火索,模仿者们看到的是一种报复社会的手段——拿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下手,或者说,选择社会最脆弱的地方报复社会。连那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也不写快乐的童话,而是写:“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 (2010年5月26日《新民周刊》)
孩子,对不起!过去我一直没有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真正含义。今天翻开历史,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节日是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一件事: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这才是国际儿童节主题的应有之意,可我们总是主次不分,却把该记住的忘记,把该忘记的却重演……
“决东海之水难洗爸妈这一代的羞辱,罄南山之竹难书爸妈这一代的忏悔——对不起啊,孩子!对不起!让你们蒙难的不是社会的动荡,而是我们的失败!”
六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江艺平)
这是巧哥《让留守不再成为孤岛!_》的文字:
澎湃新闻报道说,2017年12月24日星期日晚上,包谷垴乡青山村青山梁子社陈某某家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4个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照料,天气寒冷,他们兄弟四人在家里烤火,因门窗关闭严密,空气不流通,导致疑似烤火中毒,全部都失去了宝贵生命。
巧县留守儿童的惨剧,再次让我想起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那4位留守儿童,喝农药死亡,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
想起了201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5个死亡的男孩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
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哪个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宝贝孩子,骨肉分离,你还能说他们过得好吗?
我说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什么时候“三农”问题得到了缓解,农民能在国家的系列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兄弟才会回家,有了父母关爱的孩子就不再是留守儿童了。
生活在“亲情孤岛”上的留守儿童,往往精神紧张焦虑,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悲观内向,自卑孤僻,极易导致他们走上极端道路。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全国每5个儿童中,就有1个在农村留守。在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80%由祖辈抚养,13%托付给亲友,7%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尽管巧县、毕节留守儿童之死是少数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亲情的缺失、监护的不力,留守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却极为普遍。
但愿留守儿童不再成为孤岛……
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江艺平老师写的)《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当你面对那一个又一个不幸的留守儿童……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那归心似箭、渴望亲情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