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再亏待教师了!

(2019-05-29 11:40:21)

不能再亏待教师了!

/洪巧俊

多年来,我家电视机早成了摆设,几乎不看电视。今年看了两次电视,大年除夕看了一下春晚,前天晚上看了央视的《面对面》,看任正非谈教育。

这次任正非的发声影响力之大,争议也大。但我赞同任正非的这些观点。他说:“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重返贫穷,在巧哥看来,最后苦的又大多是农民。这个国家最亏待是农民,当然教师也是被亏待的。

任正非说:“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什么,比如硬件、铁路、公路、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自来水、各种环境的硬设施。硬设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这些基础的科学走到这一步,如果没有从农村的基础教育抓起,没有从一层层的基础教育抓起,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在世界这个地方竞争。因此我认为国家要充分看到这一点,国家的未来就是教育。”

“因为我父母是乡村教师,父母跟我们讲今生今世不准当老师,对我们人生选择,你做啥都不管,但是今生今世不准做老师,我们印象很深刻,果然我们后来都没有做老师的。但是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老师这个社会怎么办?问题就要改变对教师的政策。所以我才说再穷不能穷教师,就是说再穷也要对未来投资。”“我们要看到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国家未来,他们担负着花朵,给花朵浇水的人。我们都不给花朵浇水的人一种事业心、一种使命感的话,他就少浇两次水,花枯萎了,我们不就是一个乔布斯少掉了吗?”

亏待教师应是从任正非父母那个时代开始的,那时教师是臭老九。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一直是被亏待的,那时物资紧张,老师比不上食品公司杀猪的,比不上供销社一位卖百货的售货员。到了上个八九十年代,虽然地位有所提高,但他们依然削尖脑袋往行政机关钻。记得1991年我在家乡县委宣传部工作,县委一次性在教师队伍中挑选6位“笔杆子”,我说到报道组工作任务重,经常加班熬夜,十分辛苦,却没有一个人说不来。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这个时期,乡村的教师工资是在乡镇领,常常拖欠他们的工资,有的拖欠半年,甚至更长。

如今虽然没有拖欠工资,但却划分了三六九等。巧哥曾写过一文《编办是个什么东东?》,谈到了事业单位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存在的差别大,尤其是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同级别的干部退休待遇差别更大,所以事业单位的领导,在退休前都想方设法调到行政单位去退休。之外事业单位还是分等级的,事业单位一类的是参公,也就是参照公务员发放工资待遇,二类就不能参公了,干部补贴津贴只拿公务员的70%,节日慰问金只拿公务员的80%,车补公务员队伍里的科员每月也可领几百元,但二类只是单位班子成员才有车补,不要说工作人员,就是中层干部也没有车补。三类比二类待遇就更差,他们与企业编制差不多,交的养老金是企业的基数,退休后的待遇与领取的养老金与二类相比,也相差很大。教师就是事业编制,待遇比公务员当然少,比如这节日慰问金,只拿公务员的80%,年终奖金少一半。有的地方公务员年终奖是68个月的工资额,而教师一个月的也没拿到。不给教师发,当地领导还振振有词,说是奖勤罚懒。难道老师都懒,公务员个个都勤奋?真他妈的扯蛋。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制度,怎么不亏待教师?说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说了这么多年,做到了吗?

在巧哥看来,教师的待遇不仅不应低于公务员,而且要高于公务员,这样,中小学的教师才会有尊严、有地位,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还有就是让孩子读得起书,教育岂能产业化?要坚决取消“民办公助”这个圈钱的幌子,很多地方“民办公助”的实险初中,实质是公办学校,但有了这个旗号就可以大张旗鼓地高收费,从而增加了学生家庭的负担,让他们苦不堪言。“民办公助”说是要尊重民意为前提,但什么时候尊重过民意?是地方政府部门定价高收费没商量,定多少你就得交得多少。

一些地方说是建设学校贷了款,高收费是为了还贷,收来的钱进了财政又不还贷,这样就可以一直高收费下去。有大建豪华办公大楼和其他城市建设的钱,咋就没有建学校的钱?咋就要向读书的孩子收钱?这种向学生伸手要钱,不重视教师待遇的思维,怎么能办好教育?

 

延伸阅读

寒门学子到底输在哪里

洪巧俊

今年广东文、理科排名前十的学生中,依据已经可以查证的19人来分析17人来自城市,只有2人来自农村。这些高分生的家庭背景也非常集中,父母中至少一方为教师、公务员的达10人,父母均为医生的有1人,父母至少一方为白领的有3人,剩余3人的父母为生意人。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就是:高分的家庭教育都是相似的,低分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无奈。有报道说,这些来自城里的高分生,成长经历高度相似。他们普遍参加过付费的培训,除了奥赛班和补习班,他们在小提琴、吉他、钢琴、绘画、芭蕾舞、国际象棋、拉丁舞等也有一技之长。但是,连生活费都成问题的贫苦家庭,显然不能供孩子上奥赛班和特长班。所以说,寒门学子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金钱和公平上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2010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当中,农村的孩子只占到了17%。在这一年全国高考的考场上,农村的孩子占到62%。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如今成了农村孩子遥远的梦,就连为农业培养人才的农业大学,农村孩子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农村生源却出现了低于30%的现象。都说数据自然会说话,那这些数字究竟在向我们揭示着什么呢?

农业大学本该以农村孩子为主,这是因为农村生源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更适应于农业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为农业培养人才的农大都出现了农村生源少的现象,这说明教育优质资源过于向城市地带集中,从而导致很多农村优秀学生失去更好的教育机会。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解决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

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中,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起点不公平。资料显示,只有40%的孩子在农村能够接受到学前教育,且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十分简陋,有的幼儿园是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没有活动场所。大多农村孩子是跟着老人生活,其教育成问题。

其次是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由于师资、教育设施政府都倾斜于城市,教师在乡村学校工作远比城市艰苦,工资待遇却比城市低得多,使得优秀教师涌进了城市,乡村学校缺失优质资源。农村优秀的生源得不到好的教育,从而无法进入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也就与名牌大学无缘。

再次是城乡教育结果不公平。理论上说,既然乡村孩子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都遭遇不公平,高考录取上应该倾斜农村生源。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重点学校都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对于本地生源招生的比例大很多,同一所大学录取分数线城市生源还比农村生源低得多,从而造成农村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此可见,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衡,也是我国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的一个缩影。

如今,经济宽裕的农村家庭,都会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有的父母甚至去陪读。陪读很花钱,但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也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条道可以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读不了大学的农村孩子,只能面向黄土背朝天在家务农,或踏上打工之路。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有的为了孩子读书,把家都读穷了,这也是四川崇州市女孩高考失利后,父亲多次拉着女儿跳河的根本原因。可以说,这些孩子的命运与家庭、乃至整个农村的命运密切相连,并深刻影响中国农村未来。这种影响事实上已经发生,而且日趋严重,那就是乡村的沦陷与败落。

城乡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始于学前教育的差异在其后各教育阶段逐渐固化,直接影响社会公平。要想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政府应向农村教育倾斜,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解决师资上的不平等。

同样和中国一样存在着教育城乡差距的俄罗斯,已经开始破除了这种固化,十分注重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规划和实施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俄罗斯始终将农村教育改革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将农村教育视为农村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育现代化对农村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农村学校对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主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区域性学校联合体,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俄罗斯的思路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毕竟,中国是农业大国,仍然有9亿农民,农村教育问题解决不了,中国要实现全面奔小康就是一句空话。

 

2013年选载厉以宁、艾丰、石军主编的《时论中国》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