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村民杀死乡党委书记的血案告诉了我们什么?
作者/洪巧俊,微信公众号:洪巧俊(ID:hqj1578)
江西一年内的时间发生了两起震惊全国的村民杀死乡领导的血案。
一起是发生2017年3月17日上午,时任赣州市南康区十八塘乡人大主席卓宇和4名村干部以及挖掘设备,到明经国所在的樟坊村进行“空心房”拆除工作,在卓宇接电话时,明经国突然举起镰铲砸向卓宇头部,致卓宇当即倒地,经过数次击打后不再动弹,后在医院被宣布死亡。
另一起是本月5日,南昌市进贤县南台乡37岁的乡党委书记徐强,被村民黄三群捅伤致死。
黄三群60岁,明经国62岁,都是那个吃不饱闹饥荒时代出生的,也都经历过动乱年代,不知是不是“坏人变老”?
应该说,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式人物。黄三群相对明经国来说,更多的人同情于明经国,而对于他杀死的乡领导卓宇反而得不到同情,甚至有网友叫好,认为这种行为可以阻止乡村的拆迁。
乡村的拆迁,让老房子消失,消失的是乡愁,这或许是激起公愤的重要之因。
无疑,农民是淳朴的,但一个村庄也总有一二个不讲道理、一根筋,甚至是无理取闹的人,这也是事实。
我在乡村差不多生活了30年,后来虽然进城,但还常下乡调研,对乡村依然是熟悉了解的。
我们的农民兄弟,有着质朴的性格,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大多依然如旧。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让一部分人心理失衡。由于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乡村这个熟人社会边缘化,他们更容易产生仇官仇富,甚至认为有钱人和有权人老是欺负他们,这些人也是最易走极端的一群。
我们无法忘记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山老爷弯那位杀死4个孩子后,服毒自杀身亡的母亲,她的悲剧是穷,是村干部对扶贫分配不公,更是被这个熟人社会边缘化,从而显得孤独与人情之冷的结果。
澎湃新闻报道,在樟坊村老大屋组,明经国一家人和其他村民曾经发生过矛盾或冲突,和当地多个村民产生冲突打架,甚至曾闹到公安局。会见时,明经国觉得自己在纠纷中多次遭受“不公”:“这些人和我有过节,专门欺负我这老实人。”
而往往这种人更需要疏导,工作更需要讲究方法,应该找与明经国要好的人做工作,他才会信任,思想才容易做通,才不会走上极端。
再说黄三群,黄三群的家就在乡政府斜对面。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他从1982年就在原公社食堂搞后勤工作,直至2016年10月被辞退,也就是说,60岁之前被辞退。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应是客观的,从三个方面作了报道,一是涉事村民曾认为遇事不公;二是官方认为该村民无理缠闹;三是遇害干部在乡里口碑较好。也就是说双方都有声音。
不像人民日报公号发的《心酸!乡党委书记遇袭身亡,背后故事让人唏嘘……》一文,全是歌颂,干部群众深切缅怀徐强,他是人民心中的好书记……
从这几天密集报道徐强的先进事迹来看,说明进贤县应对舆情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才几天就搜集整理了徐强那么多先进事迹。对比起来,进贤要比赣州的明经国事件聪明得多,知道主动突击,抢时间引导舆论,从而减少负面效应。
其实,对于这样的血案,综观舆情,大都是负面占上峰,要逆转,的确是要下功夫,花精力,花财力。这也说明进贤的领导是懂得当今网络與情的,要不就会如此花大力气去正面宣传遇害者的先进事迹。
对报道徐强的先进事迹我并不否认。问题是村民黄三群为何要杀这样的好干部?徐强总不是被黄三群杀出来的好干部吧?他一死就是“人民心中的好书记”,就是“高大全”式的先进人物,这让人难以理解。既然他是这么好的书记,这么好的典型,为何在生时没有报道他的先进事迹,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处在风浪尖上,一味地歌颂被村民捅死的乡党委书记,反而会引起网民的反感,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如何平息事态,吸取教训,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人死为大,本来不想再说什么,但对待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在处理黄三群的这件事上,徐强就没有失误的地方?如果工作方法得当,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吗?
从报道的情况来看,黄三群的确是个难缠的主,但再难缠,如果把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也不至于发生血案。
我不是批评徐强,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完人。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当今的乡镇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如果与群众发生矛盾,他们就站在矛盾的“第一线”。还有上面千条线,到了乡镇就是一条线,问题的焦点难点也就集中在他们手中,工作量大、难度大,这也是事实。
巧哥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没有与时俱进,思想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跟上新时代,工作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包打包揽,直接干预参与,直接动手,从而激化了矛盾,把乡镇干部推到了对立面,导致干群关系恶化。
拿明经国事件来说,乡干部直接指挥或参与拆房,是导致悲剧的根源。如果乡干部不参与,不直接面对,很显然,悲剧就不会发生。
农民的事要让农民自己办,尊重他们的意愿,提倡和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从而减少乡镇干部与村民的对立矛盾。
无论是赣州的明经国事件,还是进贤的黄三群血案,都值得我们的基层干部反思,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