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底线的隐私生意
洪巧俊
假如你和前女友突然在健身房相遇,俩人站在一起亲热地攀谈起来,被一直播平台播放,却被你的妻子看到,于是妻子责问,甚至闹得鸡犬不宁。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不少直播平台在把公众隐私当生意做,你的隐私也就很有可能被直播。
近段时间隐私被消费,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不知哪天自己的隐私被人卖了,这个话题缘于一篇刷屏的微信公号文章《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再次将水滴直播推到舆论的浪尖,文中描述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餐厅、健身房等消费场所通过摄像监控被直播。
其实,这样隐私被消费的事件媒体曝光多次,如“多地学校课堂宿舍被直播”、“夫妇店员亲热遭八千人围观”等等,但隐私被消费的事还是不断,原因就是很少有人去管,如果水滴直播第一次出现这样隐私被消费的事,就被严厉处罚,还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吗?
如今你不管去哪个城市,你都可能走在摄像头下,路上有、小区有、电梯里有、银行有、酒店有……探头似乎无处不在。我国是世界上视频监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公共和私人领域大约装有1.76 亿个监控摄像头,预计在三年内中国安装摄像头的数量会增加到6.26 亿个。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探头的时代?摄像头越来越普及,隐私泄露可能造成的危害将更大。
当然,我们走在大街上会约束自己,但在电梯只有一人或只和女友在电梯里,举止可能随意些,甚至和女友来个甜蜜的吻;人们显然不会去人流较多的银行大厅约会,但到酒店餐厅约会的就很多。如果在酒店餐厅这样的场合,隐私却被卖了,这是让人很担心的事情。
我们知道,一个孤立的摄像头,或许难以构成个人隐私泄露,但随着这种直播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规模效应,不法分子就可能利用大数据及面部识别技术,把一个人的一段时间生活轨迹完整勾勒出来,这是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混在商机猎场上的人,一旦行踪被发现,商机就可能被对方抢走。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可被采集的数据,从身份信息、消费习惯到生活轨迹都被数据所记录,如果这记录不能安全地得到保护,商家可以随意使用这些信息,甚至变成一门生意;如果商家把我们的隐私卖了,投诉还无门;毫无疑问,他们就会变本加厉地卖他人的隐私而获得利益。
隐私权普遍被视为一种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公安部发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时,也特别强调了公民隐私保护问题,其中明确规定,对于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应该严格限制对外发布。视频图像信息用于公共传播时,应当对涉及当事人的个体特征、机动车号牌等隐私信息采取保护性措施。很显然水滴直播的内容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将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当作直播发布,存在着明显的隐私权越界问题。有关部门决不能将互联网发展置于洪荒时代,需要明确监督标准和釆取强有力的行政手段集中监管和处罚,否则,人们就依然会处在隐私被消费的恐慌中。
载2017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