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汉钟高价收徒的是是非非

叶汉钟高价收徒的是是非
洪巧俊
巧哥总是告诫自己,尽量少评少批身边的人和事,原因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但这次还是要评评叶汉钟该不该高价收徒?对于叶汉钟这个人,巧哥早有所闻,听过他的不少故事。
多年前,一位朋友对我说,叶汉钟是个大忽悠。我问朋友怎么忽悠,他说不上来,我问他,你了解叶汉钟吗?他说接触得少,只是听说的多。
我说我没见过叶汉钟,也不了解叶汉钟,就不好评价叶汉钟。
见过叶汉钟是2015年秋,此年《地道广东》丛书出版,这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外推介的丛书,其中出版的《广东艺道》巧哥是著作者。
在广州推介会上,我为书中人物章海元、吴闻鑫表演技艺做旁白对话,与巧哥对话的是广东电视台的美女主持。
而叶汉钟是另一本书《广东茶道》中的人物,他在这次推介会上表演茶艺。
说句实话,开始我对叶汉钟并不在意,尽管他穿着一身装摸装样的文化衫,但他那江湖气还是难以掩盖,这也是我当初不看好他之因。
但当他面向观众介绍茶经时,是那么娓娓道来,把潮州工夫茶讲得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神往,尤其是他调动台上台下的气氛,与观者的互动效应,让我重新认识了叶汉钟:他真是“大忽悠”,是个有水平、有感召力的“大忽悠”。
那天我们做完了活动,就各奔东西,之后见过两次面。但这两年,我一直在关注叶汉钟,觉得这人蛮有意思。我想他是怎么把潮州单丛茶忽悠到省外以及国外,还让单丛走向国内国际“大舞台"亮相的?
在巧哥看来,一个人有如此忽悠的能量,还真得有两下子。巧哥的一位朋友对叶汉钟比较了解,他说叶汉钟35岁去浙大读茶艺研究生,这么多年来,他一边潜心研究茶艺,还到北京、浙江等大学做旁听生。
原来台上忽悠几分钟,台下是要几年功的。
对于一个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巧哥种过8年田,没读过大学,难道就不能当作家、学者?莫言只读了小学,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呢?
这次叶汉钟收徒,却把自己推上了风浪尖。我在网络、自媒体上看了不少点名或不点名批他的文章,看后我是笑了,不知叶汉钟会不会笑?
其实对于他高价收徒的争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让更多外界的人知道叶汉钟,知道他的茶艺与“功夫”,这难道这不是不花钱的广告吗?
在这方面,巧哥是深有体会的,每一次的作品争议,不管是褒,还是贬,我都偷着乐,就是骂也是一笑而过。那些明星为了炒作,花钱请人批他们骂他们,然后引得网友唇枪舌剑,争得死去活来,这样也就达到了目的。
再说叶汉钟高价收徒,观者心里早有一杆秤。出3.8万元去拜叶汉钟为师的人又不是傻子,叶汉钟不能给他们实在的学问与技艺,不要说是3.8万,就是38元人家也不乐意。据说这次叶汉钟收的徒弟学历都不低,有的还是教授,有的却是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可见档次之高。
巧哥曾批评家乡某部门,该部门的负贵人显然不高兴,说要起底我。我听后乐了,欢迎起底我!巧哥有底气不怕起底,是巧哥没干过违法乱纪的事,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起底我什么?你们要是造谣捏造,我还可起诉,让你们坐在被告席上。再说巧哥敢批,显然就不怕起底。原来他们只是过过嘴瘾。
其实叶汉钟高价收徒又不违法,潮州工夫茶是非遗,而且收徒传承符合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非遗传承人的条件、义务,政府的职责等多方面,明确了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的必要。
何况只是3.8万,就是38万、一百万,有人愿出,我们也只能羡慕嫉妒恨。
有人为了说高价收徒的不是,说随便一个人给他茶具与茶,不到一天时间定能泡出自己喜欢的滋味与口感,也就是说泡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没有什么文化价值。殊不知,这种论调虽然对叶汉钟有副作用,但却损害了潮州工夫茶的声誉。潮州家家户户泡工夫茶,大家会做的事就没价值?试问,如果没有文化与技艺含量,潮州工夫茶为何能申报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外地人怎么看潮州工夫茶?
中国13亿人要吃饭,要炒菜,几亿家庭天天要炒菜,炒菜就没文化与技术含量?舌尖上的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好的厨师早已是年薪几十万,潮州菜闻名天下,能说没有技术与文化含量?
如果按照这位先生说的,就不该有书法家,米芾、吴昌硕、李叔同、沙孟海的一幅字就不该卖几十万,乃至百万,试问中国13亿人有多少人不会写字?
在巧哥看来,高价收徒风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说明潮州工夫茶越来越影响大,越来越有价值。
回过头来谈叶汉钟在杭州举行门下弟子拜师礼,这个拜师礼却是在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南方有嘉木"茶主题展上举办的,这就很不一般,这对潮州文化当然是一个好的宣传与推介。
在拜师礼上多位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到场见证。别的我不了解,但王旭烽教授我是知道的,她是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更重要的,她还是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这样一位名人为叶汉钟举办门下弟子拜师礼而捧场,说明了什么?至少可说叶汉钟无论在学术界也好,江湖也好,其地位是令人瞩目的。
巧哥想不通,难道同行就真的是冤家?就要碾压,或使棒子,就不能互相捧场,抱团取暖?不能如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红起来,走出广东,走向世界?
巧哥曾经评过两个不是身边的潮州名人,一个是李嘉诚,一个是翁帆,我对翁帆的评论是向上的,对李嘉诚评论是略带批评的。于是某人如此说,我们潮州人怎么能允许一个外人如此评李嘉诚。一个当过报社老总的人,如此心胸,如此水平,真让人嗤之以鼻,你在珠三角工作,在当地,难道你不是外人? 再说李嘉诚是个公共人物,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评,巧哥为何不能评?
还有某位处级官员曾当面问我,你怎么跑到潮州来抢饭碗?我立马讥讽他,潮州人不是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州人都跑到全世界抢饭碗,洪巧俊就不能来潮州工作?
巧哥举上面的例子是说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这么多年,还有如此狭隘观念的人。由此说来,叶汉钟高价收徒被骂被说不是,也就并不奇怪。
人往往赢在格局,输在斤斤计较上。这是巧哥最后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