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办,是个什么东东?

图片来自网络
编办,是个什么东东?
洪巧俊
写这个东东是受了时评家石飞的《编制,真不是个东西》的启发,本来标题是想借用这标题,把“编制”改为“编办”,但如今怕屏,还是温和些好。
可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编办是干什么的,当然也就不了解这个单位的职能是什么?编办的全称是“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其职能主要是审核行政部门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岗位结构以及行政编制总额;审核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等。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及待遇都可能要经过编办的审核。
石飞先生在《编制,真不是个东西》一文中说,经过“编办”批准使用的人员,俗称“编内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及社保待遇等,所需经费由财政负担。未经过“编办”批准使用的,则被称为“编外人员”,其工资等待遇财政不管,由用人单位自筹资金发放。既然是单位自有资金负担,那就“少少益善”了。有的单位“编外人员”的工资只有“编内人员”的几分之一,有的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准,有的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更大的差别还在于,“编内人员”是“铁饭碗”,保险系数高;“编外人员”是“泥饭碗”,随时随地有可能被扫地出门。在同一单位里,既有“编内人员”,又有“编外人员”,形成严重不公,“编外人员”沦为“二等公民”。
石飞先生可能不知道,行政单位,也就是公务员,他们的工资待遇同一级别同样的工龄在同城一般应是一样的(当然也有差别,比如该城有省驻单位,拿的是省工资待遇,还县区的,与市机关又不同),但事业单位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存在的差别大,尤其是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同级别的干部退休待遇差别更大,所以事业单位的领导,在退休前都想方设法调到行政单位去退休。
之外事业单位还是分等级的,事业单位一类的是参公,也就是参照公务员发放工资待遇,二类就不能参公了,干部补贴津贴只拿公务员的70%,节日慰问金只拿公务员的80%,车补公务员队伍里的科员每月也可领几百元,但二类只是单位班子成员才有车补,不要说工作人员,就是中层干部也没有车补。三类比二类待遇就更差,他们与企业编制差不多,交的养老金是企业的基数,退休后的待遇与领取的养老金与二类相比,也相差很大。同是事业编制,为何要分成一二三等,人为地制造等级,制造不公平。
石飞说,“编外人员”沦为“二等公民”。在我看来,“编外人员”在一个地方沦为不到“二等公民”,如果说公务员是“一等公民”,事业单位参公的一类可算“二等公民”,二类就是“三等公民”,三类就是“四等公民”,地方国有企业(当然不包括移动、电讯、电力、烟草这些阔佬)就是“五等公民”,没有编制的,“编外人员”就不知道是几等公民了。
在一些地方,能成为“编外人员”也是不错的,没有关系与背景,连成个“编外人员”也难,所以我说,这些能在空调里的“编外人员”,又要比那些风吹热晒、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要好,不知农民兄弟能排到几等公民?
我有个哥们就是某地的编办主任,一见面我就说编办真不是个东西,他笑着说:“你这家伙的潜台词,就是说我这个编办主任真不是个东西。”我说那是你不打自招的,我可不敢这么说。你们整天在办公室每月拿千元车补,那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不开车?那些当记者的天天开车出去采访还没有一分钱车补,这公平吗?
他无奈地摆摆手,这可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财政紧张,领导砍的。紧张就紧张事业单位的员工,就不紧张公务员与领导?
奇怪的是这个市是这样的,邻市却不是这样的。拿地方党委机关报来说,虽然都是事业单位,有的市是一类,多数是二类,三类的也有,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
有句俗话叫“人比人,气死人。”人为地制造等级、不公平,实质上是在制造怨气、制造不和谐,影响社会稳定。
请关注洪巧俊微信公众号“hqj1578
前一篇:"我不是傻二!"切割也是一种本领
后一篇:那个跪在村口上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