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你也会老!

请记住:你也会老!
洪巧俊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是不愿意人家叫她“老态(chuàn)人”,她听后会不高兴地问:“你不会老吗?”然后还要骂对方是短命鬼。
“老态人”是家乡土话,其意似老人家。
是的,毎个人都会老,这是自然规律,当然,短命鬼是不会老的。
所以,请记住,你也会老!
今天你多为老人着想,就是为明天的自己着想,别等自己也进入老人队伍再去想。
巧哥想起这个话题,是巧哥看了好哥们、著名杂文家阮直先生的《老人的生存状态考验着社会文明》一文,阮直兄在该文列举了新近发生的多起老人生存问题的事件,比如“郑州大妈烈士陵园旁边跳广场舞”,“ 洛阳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与年轻人争夺篮球场,大打出手”,“临沂市以大叔大妈为主的“晨练团”在机动车道上‘暴走’,
他说:“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件事儿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城市老年人的生存状态由原来的边缘化的,如今不断地被前置,你漠视了他们的存在,他们却影响着你的生活。”
是的,“在某些人的眼中,大叔大妈一旦退休了就成‘社会闲散人员’,这样判断必然导致他们的‘防范心理’,所以,我们的大院宁可闲着,也不‘为人民服务’。”
这个讲得好,如果我们政府大院都把院墙拆除,来“为人民服务”,显然就可以缓解老年人活动场所紧张的局面。
不过巧哥发现,当下社会对“老”这个话题的关注度似乎正在慢慢走偏。把老人当“社会闲散人员”,忘记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曾是上班人,是从青年、中年走过来的。
综观媒体,“老人”形象多数以负面出现居多。
多年前的“彭宇案”形成了现在不敢轻易扶老人的刻板印象,经过放大之后舆论大加鞭挞。
之后一起类似的女大学生撞倒老人,虽然最终被证明女大学生实有过错,也无助于对国内“老人”形象的改变。
可事实上,热衷于讨论“老人”这群体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真正的主角鲜少发声。
现在“老人”们的处境可以说十分尴尬。朋友圈热衷于转发心灵鸡汤和养生文章的老人,通常被子女视为不可理喻和急需提高辨别谣言能力;而处于为子女相亲梯队的,则被看成了“逼婚”;中老年暴走团的不守规则和广场舞上“年轻人为什么不早起”的对决,更是让多数老人原本属正常的娱乐活动变得对立起来;同样的,老年人在婚恋市场上也承受着相应的“鄙视链”……
社会关注90后的“空巢青年”,也关注如“夏洛特烦恼”的中年危机,但是我们对于老年人的宽容度和关注度,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各种媒体上的戾气潜移默化。尤其是一些无良的自媒体。
老年人频频中招诈骗,原因之一是“这些人比我孩子还暖心”,老年人需要关怀的精神状态未受重视,;广场舞充满了大爷大妈的身影,其背后可能是多数休闲娱乐产业中并没有一处为他们敞开的大门,夕阳产业方兴未艾;养生骗局和敲诈则充满了对他们的算计……直面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显得紧迫且有必要。
数据显示,
老年人逐步增多,中国要成老年人大国,老年人问题越凸现。
因此,巧哥认为老年人问题应尽快提前进入,尤其是当前在位的官员,你也会老,在位时多想想老年人,想想你退休也要进入大爷大妈的队伍,多为他们着想,也是在为自己着想,进入老年,这是自然的。
老龄化对社会提出全方位的挑战,养老主要集中在生活、娱乐和医疗健康等三个方面。但是目前来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理想状态在我这个行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国来说确实准备不足。地方政府在规划中很少把老人问题考虑在其中。
对于在位的政府官员来说,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化数字,首先要面对“养”的问题,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老年人群对社交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从广场舞、公园舞的兴盛等就可见老人对娱乐、社交生活的需求,因此,老人精神寄托的需求应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些地方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形同虚设,地方很小,设施破旧,许多老人也都不愿意去。晚年安稳幸福是大多人一生的追求,也考验政府人员如何在公共管理中合理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空间。
对老年人的生活的保障,对老年人的态度和尊重,也是人文关怀的显现。
社会对于老年人,老年人与年轻人,近几年来的剑拔弩张或许与社会对于老年人的议题关注不够有关。
单一靠个人和某些组织的力量其实难成气候,所以,对于政府来说,不妨建立一个体系、一个平台提供较为全面的老年人服务和服务指南,从而解决老人的多种需求,成就最美夕阳红的风景。
不过巧哥要说的是,如今农村老人毎月的养老金还没有100元,公务员退休工资是多少?巧哥也希望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像城市老人那样增长点,比如今年每月是80元,明年每月100元,后年120元,一年增20元总不会多吧?
还有就是农村老人“新农合”看病应100%报,别让他们不敢去医院治病,虽然可报70%,但那30%,就是他们不敢进医院住院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