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那些被“网"住的渔民咋活?

洞庭湖那些被“网"住的渔民咋活?
洪巧俊
有句老话叫做:“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可怕的是,在洞庭湖拆了网围之后,渔民们连基本的饭碗都快要丢了。
12月20日,有媒体报道了洞庭湖拆网之后的现实困境。今年11月下旬,南洞庭湖大规模网围现象引起媒体关注,湖南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治理洞庭湖生态,洞庭湖水域归属地岳阳市、益阳市掀起了一场清网行动。声势浩大的行动背后,是洞庭湖多年来的网围乱象:当地政府由鼓励到打击,但不彻底的打击,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沅江市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总面积16.78万亩的72处矮围、网围全部拆除,其中包括65487.2米泥堤、32.35万米钢丝和尼龙网片,以及网围立柱15万余根。这些网围与设施都是渔民的血汗钱,总不能一个“拆”字,就让他们的钱打水漂?
网拆了,环保主义者拍手称快;网拆了,那些在当年在政府鼓励下进行围网养殖的渔民懵了,几千万、几百万不等的投进去,最后以上级和红头文件之名,将他们“削爵流放”;这有时候就像爱情,追求的时候甜言蜜语,一旦铁了心,抛弃你的速度那是没话说的,真是妾情如水,郎心如铁。
让我们来梳理这一次的故事情节。发展经济——政府鼓励围网养殖——出问题了——环保人士举报——政府清理不彻底、不到位——真成大问题了——政府说渔民围网是违法的——渔民们很受伤。这难道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渔民陈和清说,2013年前,政府是支持他们做网围养殖的。“你现在说我是非法的,要拆我的网围,那么你们政府的人几年前过来视察就没看到吗?”
陈和清每年给村里交两万元的承包费,给镇里交十几万元的承包费。一名承包户还出示了一份转包合同,合同的原发包方是沅江市黄茅洲镇人民政府。转包金额为30元每亩。巧哥要问的是当年地方政府收承包费时为何不说违法?
平民百姓与政府利益之间的博弈,毫无疑问,付出最大代价的首先最末端的渔民。巨额赔偿能否兑现,又该怎么兑现,渔民的生计问题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自古以来渔民靠湖吃饭,至今依然如是。保护环境固然重要,但网拆了,他们没收入,谁来保护渔民的饭碗?
这湖,这人到底是不复当年的模样了啊,人生也不能若只如初见了。当初政府鼓励渔民用网养鱼,如今政府却成撒手掌臣,一个“拆”字让渔民血本无归。这种保护环境的民意背后却是以牺牲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让他们有了生存困境的尴尬。
据报道,在这次“清网行动”中,有渔民拿着几年前当地政府给他办的滩涂养殖证到处求告,“我是合法的,当时政府给我办了养殖证。”但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的诉求,拆网的人告诉他们,“这是省里下的文件要拆。”其实,谁不愿意安安心心当个小老百姓呢?被逼成刁民模样的渔民,也是真正毫无办法了。经济红利的爱恋不过几年,却受困至此。
过去三年有一只小天鹅每年冬季从西伯利亚起飞,连续飞行31个小时,来到洞庭湖过冬。但是今年,这只小天鹅落在了安徽一处湿地,没有回归洞庭湖。巧哥想,网围清除了,也许那只小天鹅能回洞庭湖,但渔民的生活却不能像过去那样滋润。如今网围是拆没了,可是心墙还在,被“网”住的洞庭湖渔民该怎么办呢?当地政府当初提倡大力发展养殖业、收转包金的时候,就不知道这是破坏生态平衡?如果当初政府有长远意识,把洞庭湖围网现象扼杀在最初阶段,还会付出这么大代价?朝令夕改,最终苦的是老百姓。不知当地官员看到拆网后的渔民抱头痛哭,会有何感觉?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有一句话儿要牢记在心中/我们都来自那老百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又有多少官员能牢记在心中?
看洪巧俊更多精彩而犀利的文请关注洪巧俊微信公众号“hqj1578”,或扫下面的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