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题记:在家乡,行走在山水之间,穿梭于村落古巷之中,聆听于乡音的市井之里,让人有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浓浓的乡情味……
沉睡的千年古镇锦江醒来了吗?
洪巧俊
这是一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古镇,它的名字叫锦江。
如果一座千年古镇仅仅是沉睡,这没什么,但在沉睡中败落,风雨飘摇,这种沉睡就让人感到是颓废。尽管这颓废多少让人哀叹,但总比那些拆迁,让古的一些痕迹也找不到来说,应是幸运!
锦江镇我是熟悉的,我记不起来过多少次,最早一次去锦江,是童年的时候,我的姨妈就住在古街上,哪条街记不清楚,但清楚的是那条街风光,青石路,街两面的房屋是木结构,屋梁雕着各种各样花纹……第二次来锦江,是从水路,父亲是放排工,我跟着父亲的工友从奇湖岭赶着竹排沿白塔河而下,然后进入信江,再靠岸锦江码头,上岸时是朗月清辉,走在古老的青石路上,沿着那长长的古街,在月光下我数着那一扇扇木门,街道深深,古意却悠然……
之后记忆最深的却是我去锦江采风,却住在天主教堂的旁边附属楼里,那时还不知道这建筑的价值,只知道这房子漂亮而又神奇。后来才了解到这圣类斯教堂是1918年由美法神会合建,历时四年才竣工。占地面积约2. 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大小建筑物17幢。大多为砖木结构,是罗马建筑风格为主的中西合璧建筑。最奇特的是主建筑“圣类斯堂”(经堂)用的却是红石石柱,这哥特式建筑却是就地取材,用红石砌成,而红石曾被称为“余江三宝”(黄麻、红石、红花草)。当时这个天主教堂为21个县天主教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如今这个建筑群历经近百年,然我时隔30多年,再一次伫立在它们的面前,有一种沧桑感。这个奇妙的中西合璧建筑,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次行走家乡古镇锦江,缘于那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画家,他私信于我,希望我来这里走走,看看这风雨飘摇中的古街,瞧瞧那残破不堪的县衙门……请求我写写这千年古镇,呼吁呼吁,让这千年古镇不再在沉睡中败落下去。我答应了这位热心的家乡人,于是匆匆地来到了这里。
那天,雨下得很大,我依然徘徊在这古老的街头,撑着雨伞行走,裤脚被打湿了,站在古街中,却在聆听淅淅沥沥的雨声。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似乎在向我诉说,诉说这里的千年历史,这里沉淀的文化,这里古建筑的败落……
古镇是这样向游客介绍的:这里名胜古迹甚多,有孔庙槐荫、柳祠桧色、玉真墨迹、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书声、锦江鱼坊……吸引了不少墨客骚人来此漫游、赋诗,寻觅仙境。古镇虽没了往昔的繁华,却沉淀了古老的文化,热情的居民还会请你进他家坐坐,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比如杨万里、朱熹等历代文学家在古镇吟诗的故事。其实,这些诗篇勾勒出了千年锦江的美丽画卷: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灵秀,水路通达,船帆点点,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
雨不停地洒落,我仍然伫立在这古民居间,这些古民居上下两层,下铺上骑楼,是典型的江南商户风格,颇具韵味。当我站在那幢破败倒塌古民居旁,心里是如此感叹:韵味还能在存多久?我低头,似乎是向它默哀
我在雨中行走,走在那个曾经威严的县衙门前,是一片冷清。我想,衙门什么时候如此冷静、凋零过?破败得摇摇欲坠,屋顶上瓦有的有,没的没,有的地方倒塌了……安仁县衙门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现仅存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大堂和监狱部分建筑。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省仅存二处较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然而,那搭架子却让我看到了希望,那是在修复这县衙门。这搭架子仿佛是那垂危的生命在吊液……再过一段时间,修复的县衙门或许就再也看不到这种破败不堪的景象,而是焕发出新的青春。
这一座座古宅,飘荡着一个个传说。欣慰的是锦江古镇已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于是县衙门的修复立了项,拨来了专项资金来修复。据当地文化部门的人介绍,目前古镇锦江加大了文物周边的环境整治,对影响文物安全的建筑加大了拆除整治力度,正准备拆除古县衙大堂后方的地质大队2栋职工宿舍楼和二中里面文庙正前方的六层教师学生宿舍楼,叫停了二中在建的二层学生宿舍楼。这个思路值得点赞,一些地方为了开发拆的是古建筑,而这里为了保护文物,拆除的是影响文物的建筑物。锦江古镇结合城防大堤改造工程,将投入4000多万元做好古城墙的复古修复及部分棚户区的改造。
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县衙,修复后虽然看不到清朝诗人胡起元写的县衙前所见的:“锦江东望越流分,水净沙明拥暮云。玉岭常留青石影,丹池时泻碧波纹。逐涛渔舫歌声乱,驾浪商帆客意勤……”的美景,但古镇锦江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古建筑得到保护,却是肯定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