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家乡的人如何看待李嘉诚?

李嘉诚家乡的人如何看待李嘉诚?
洪巧俊
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这篇发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的评论,尤其让人关注。如果你在党报工作过,就知道处在风浪尖上的事件,评论往往是非常慎重,把关也是十分严的。标题是稳重和中规中矩的,这是党报的一贯风格。但网络在转载时就不会如此中规中矩的,而是从文中提炼出吸人眼球,更有新闻价值的标题,比如凤凰网的标题是:“人民日报评论”谈李嘉诚事件:斯人已去 不必挽留;而网易的标题是:人民日报: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 不必挽留;这两个标题都用了“不必挽留”。用伟人的一句话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该文说:这几天,亚洲首富李嘉诚深陷舆论漩涡,关于他从大陆撤资的争论,仍然在唇枪舌剑地进行着。是正常的运作,还是道义的失守?是合法的进退,还是无奈的撤离?义愤填膺的道德审视、唱衰中国的负面猜测、恐慌情绪的传染效应……所有这些元素,使得李嘉诚的撤离变得十分敏感。
自从罗天昊发表了《别让李嘉诚跑了》文章后,引起争论。商人是逐利的,李嘉诚要走,与其挽留,真的不如目送。当然挽留也可能是留不住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必挽留,随他去吧!
商人是哪里好赚钱就往哪里去,不让人家走,道理上说不通,也与法治精神相悖。再说,不必挽留,更是自信的表现。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2%,一个商人的撤离不会对基本面产生大的影响。当然,说没有影响这是很不客观的,毕竟 李嘉诚先生是亚洲首富,有超人之称,他的撤资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文章说,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涨。只要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坚定完成转型、保持市场活力,就不用担心李嘉诚之后没有资本进来。
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只要我国繁荣强大了、政治清明了、法治昌明了,就不用为一二个商人跑路而可惜,任何资本的归去来兮都会成为一种常态。李嘉诚或走或留 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
文章还说,“资本没有国界,但商人有祖国。”
这个很难说,李嘉诚出生在中国潮州,但他的国籍是加拿大,如果说他心中有祖国,他还会如此大量撤资吗?当然,罗天昊的《别让李嘉诚跑了》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必要拧起大捧。不过持罗天昊这种观点的人还是不少。多种声音才是正常的舆论生态。
一个人爱他的家乡,才会爱他的祖国。
潮州是李嘉诚先生的家乡,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一直关注着李嘉诚先生,当然也关注潮州人对李嘉诚的看法,对李嘉诚潮州人褒贬不一。我把人民日报的《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转到朋友圈,不少潮州朋友留言,他们的留言表述了对李嘉诚的看法,“我们潮州人对他还是熟悉的,从他对家乡的态度来看,此老不咋地……”而另一位朋友说:“我对他并无好感,但坚持要理性对待商人合理商业运作的观点。”“他不像其丈人庄静庵和陈伟南先生,对家乡并无深厚感情……”按理,潮州出了个亚洲首富,潮州人应为骄傲,但潮州人似乎不以李嘉诚为骄傲,他们推崇的却是陈伟南先生。一位潮州文友如此评价潮州的几位名人:“李嘉诚就是一个商人,饶宗颐是个国学大师,陈伟南是现实中的佛。” 陈伟南先生的座右铭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潮州人崇拜与推介的陈伟南先生,没有人不说他好的,因为他是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为家乡建设做了重大贡献。不可否定,李嘉诚先生也为家乡做了大的贡献,但与他这个亚洲首富是不匹配的。
潮州是个感恩的地方,韩愈治潮八个月,江姓韩、山姓韩,路也昌黎。
其实老百姓心中都有杆秤,这难道不值得李嘉诚先生反思?
有人说:人越老,对家乡的情感愈浓烈,不知李嘉诚先生有没有这种感触?
要看洪巧俊更多精彩而犀利的文请关注洪巧俊微信公众号“hqj1578”,或扫下面的二维
http://sucimg.itc.cn/sblog/o223198bd1cda59b9e464b3ad741699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