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孤独而将荒芜……
洪巧俊
去乡村,乡村不再人气旺,不再有青春的活泼,唯有春节时,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带回了人气和青春,可当他们走了,一切回归寂寞与孤独。
村庄里那种曾经的热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村庄出去的年轻人人再也不愿意回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们不再眷恋这块土地,是因为这块土地不能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甚至在这块土地生活连温饱也难以解决。起初是年轻人走了,年轻人在城市扎住了根,然后就会把年老的父母带走,于是村庄往往就留几个人在坚守。
这是新华社发的图片新闻,茫茫荒野只有两个人在那土地上耕种,显得荒凉而缺失人气。图片说明是这样写的:圪洞峁是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小山村,20多年前,这里还有30多户人家,200多村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愿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村民陆续走出大山,寻求新的生活。如今,整个村子只剩下50多岁的王明厚和高生花老两口,他们养鸡喂羊,在村民留下的500多亩耕地上随意耕种着。( 2015年3月18日新华网)
他们俩可随意耕种,可他们毕竟年老了,就是年轻,他们也只能耕种十几亩地,这500多亩耕地也只有撂荒。
这是两个人的村庄,2012年我去过一个人的村庄采访,然后我写了《一个女人的村庄》:
这是一个女人的村庄。说是一个女人的村庄,是整个村庄就住着这样一个女人。女人是孤独的,和这个村前的那口井一样孤独,女人是寂寞的,和这个村庄一样寂寞,除了有她养的几只小狗偶尔发出吠声,再也难以听到其它动物的声音了。
在女人家门口的左侧,靠墙,放着一个石磨,上面落满了灰尘,这石磨应是她家的“古董”。石磨保留着,是不是保留着一种怀念?女人洗过这石磨吗?就是洗,不管你怎么洗,尘埃跟岁月还是一起渗了进去,石磨色泽还是一年比一年厚重起来。或许是女人为何要把石磨摆在门前的理由,因为从外归来也好,一觉醒来打开大门也好,第一眼就看到了眼前的石磨。或许当年女人的丈夫推着磨,女人在旁边把豆子和水均匀地放在石磨臼齿里,豆浆随着旋转的石磨流了出来……这是多么好的回忆,她的丈夫早走了,留下女人坚守这孤独的一个村庄。
女人的村庄叫乌树埔村,离城市并不遥远,只有四十分钟的车程。但20多年前,一场霜冻,把村里的果树全冻死了,难以糊口,于是人们纷纷出去打工,陆续搬迁出去。这个百人村庄,从此只有女人和她丈夫在坚守,后来丈夫走了,留下这个孤独的女人。
圪洞峁是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显然比乌树埔村偏僻遥远。如今整个村就他俩坚守,夫妻同守还有个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总是会老的,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就是坚持,最后也可能像乌树埔村那样,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坚守。显然,这不是什么世外桃源,是孤独的生存。
一个女人的村庄也好,两个人的村庄也好,其实都是当今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年轻人走了,这或许是一种趋势,村庄孤独寂静这已成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诧异与叹息,而是多些注视这些村庄的眼光,关注这当中个体的命运,比如政府工作人员去走访他们,比如医生去帮助他们检查一下身体,为他们备一些常用的药,或者志愿者送些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用品……总之别再冷落了他们,遗忘了他们。
村庄随着年轻人的一个个逃离而孤独,而老气。青春不再的村庄,未来也就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乡愁的问题,就是不用拆迁,这样下去也会自然消失。村庄消失了,那肥沃的土地也就荒芜了……
要看洪巧俊更多精彩而犀利的文请关注洪巧俊微信公众号“hqj1578”,或扫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