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只为一本书
(2013-12-27 14:53:58)洪巧俊
当今出一本书并不难,如果按照网络写手一天写几万字的速度,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就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一个人用三年五载去写一本书,用现在的流行语就叫“奇葩”。何谓奇葩,傻呗!用三年五载去写一本书能赚几张老人头?在这个讲究效益的时代,价值似乎都是用钱来衡量,要不,北师大教授董藩也不会如此对弟子说,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奇葩”,这“奇葩”就是李炳炎,我们相识十多年,十年前我就为他写过《呼唤儒商》。如今他出版的《枫溪潮州窑1860-1956》是本从历史学及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近代枫溪窑进行严谨研究的专著,这本专著不是三年五年完成的,而是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调查、考证、研究、交流、整理、创作,自费去广州、北京以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考证和交流。写此书耗时间、耗精力,还耗财力,做的却是亏本的买卖。李炳炎差不多半辈子经商,商人都是追求利润的,李炳炎做这亏本买卖,追求的又是什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他是一位古陶瓷的“发烧友”。不过我认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对李炳炎获奖的颁奖词“他弃安逸,投苦寂,只为留住远古文明……他用行动树立了儒商楷模”
问李炳炎为何要出这样一本书,他是如此回答的,“潮州号称中国瓷都,但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一本比较系统的潮州窑的专著,更没有能把潮州窑历史通过实物完整展览出来的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做这种研究没有投入不行,没有资金的积累是做不来的。一般的学者有研究能力没有经济实力,一般的生意人有收藏的实力但没有研究能力,我恰好有兴趣,就可以结合两边的优势,所以这十几年,我放弃了一种比较安逸的生活。”
李炳炎的“奇葩”不仅仅是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不仅仅“十年磨一剑”只为一本《枫溪潮州窑》,更“奇葩”的是他花巨资建私人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比写《枫溪潮州窑》时间更长,李炳炎用了10多年的时间研究考证,广为搜集,从中精选了3000件陶瓷文物,用最直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潮州窑的前世今生。人家收藏是为了赚钱或给子孙后代留着瑰宝,李炳炎收藏却是为了研究。所以,他收藏的数千件古陶瓷文物,每一件的购入都是以其是否有研究价值为标准,从寻访到收购的全过程他都亲力亲为。但在展出的3000多件文物,哪怕是最小的一片也都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对瓷器年代的划分是权威的。每一件文物都有编号,编号就如文物的“身份证号”。根据现行法令,文物上带的编号,就代表该文物经过权威的鉴定认证,而且收录入国家文物部门的电子数据库。入库后,文物的保管由所有人负责,但却不可进行买卖交易,甚至日后文物的损害、遗失等情况,都必须向文物部门登记备案——听起来像是给文物上了“户口”。有人说李炳炎这是聪明人办傻事,自己捆绑自己,不能交易的宝贝还是不是你自己的?
“人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为何要做这些“奇葩”事?李炳炎如此说,在当下经济社会中,很多人的追求、理想没有一个目标。作为赚到钱的商人,要怎么过完这人生才有幸福感?我们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幸运者,怎么回馈社会,怎么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心灵需要有高尚的情趣滋润,否则那怕你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会感到心灵空虚。如今他守护着这些价值昂贵的文物,其实就是守望着这悠悠瓷都的前世今生,守住了瓷都之所以成为瓷都的一段历史。
“得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就是现代的“儒商精神”。十年前,我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呼唤儒商》,文中说,如今自费出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赔上精力,花去5年的时间,搜集整理,进行学术探讨,吃尽了苦头,还要自己拿出十多万元出一本《宋代笔架山潮州窑》这样的学术书,的确是非常难得。
如今李炳炎早已不是商人了,而是一个古陶瓷的研究者,一个私人的潮州窑博物馆馆长了,
人生十年磨一剑,手自搓,剑频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当你看过李连杰主演的电影《英雄》,你或许懂得李炳炎为何要十年磨一剑,出一本书、办一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