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亩赚7.5元今后农民还愿种粮吗?

(2012-03-04 14:54:27)
标签:

杂谈

一亩赚7.5元今后农民还愿种粮吗?

      •洪巧俊

   “我今年的建议是政府要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出售粮食。这样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价格的平稳,又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收入。”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记者说,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百物的价格上扬,它一涨其他东西都要涨,甚至引起社会动乱。但粮价偏低则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是袁隆平建议政府要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的理由。(34新华社电)

    粮价偏低偏到什么程度呢?农民种一亩田粮,纯收益只有7.5元。袁隆平说:“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0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纯收益是186.2元,但其中包括104.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实际上不含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了121.6元,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纯收益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国家粮食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

农民种粮收益低,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几年,我常去乡村调查研究,农民种田的效益很低,年成好,一亩田可获纯收入200元,种10亩也才2000元,不如在城市打一个月的工钱。碰到年成不好就血本无归。去年湖南农民种粮的收益是一亩田赚7.5元,购买半斤猪的钱,种10亩田就是75元钱,20亩也才150元钱。刚好是那些木匠、泥匠在城市里干一天活的工钱。也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田的收入,到头来还没有在城市干一天泥工、木工的工钱多。种过田的人都知道,一个劳力种10亩粮食已不易,种20亩就很辛苦。我去老家,发现纯粹种田的农民寥寥无几。老伯告诉我,在家种田的大多是有手艺的人(指木匠、石匠、泥匠),没手艺的人都外出打工。这些有手艺的人农忙回家干,农闲做手艺,这个时候管理田间就是老人与妇女。老伯说,如果靠种田收入,那就会穷死,没有另花钱,孩子也没有钱读书,老人没钱看病。

由于种田不赚钱,撂荒现象也越来越多。大伯告诉我,村里撂荒的不多,是因为水利条件还不错。而不少地方耕地放不到水,需要抽水,而柴油又涨价,成本增加,赚不到钱,就撂荒在那里。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曾做了《四川农田撂荒调查:粮价上涨种地反倒赔钱》的专题,仅武胜县就撂荒耕地3.2万亩。种地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低,粮价上涨和粮补增加始终没有跑过生产原料涨价这条腿。

我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所以,我很赞同袁隆平院士的建议,政府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出售粮食。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订购如此之低,已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贫富差别。1990年,我国的粮食(水稻)收购价是0.22-0.24/斤,2011年的粮食(水稻)最低收购价是1-1.1/斤,只涨了大约4倍。但同期的生产资料价格涨了20多倍。我国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目的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而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束缚,导致了粮食价格始终偏低,而偏低的价格只能是种粮薄利。如果国家采取高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就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就能增加收入。

事实上,纯粹种田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都不可能超过2300元,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些人都是贫困人口,高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实质上是在做扶贫工作。政府应把提高收购粮食价格作为一项扶贫的重要工作列入议日程。既然中央政府,提倡以人为本,让百姓活着更有尊严,国家就应该提高粮食价格,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能减少贫困人口,何乐而不为呢?考虑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假如种田效益还这么低,甚至亏损,农民还会种粮吗?最多就种自己吃的,其它的粮田就会撂荒,到了那个时候,还说粮食不出问题就一定是假话。

 

无性,也可以是夫妻女县委书记的官路史

   那天,她走进他简陋的宿舍,对他说:“我要结婚了!”

于是,最后一次缠绵,他疯狂地把种子种在她的地里……

看着她的婚车缓缓走远,他狠狠地说了一句:“他妈的,煮熟的鸭子都飞了!”

从此,他和她分道扬镳。新婚之夜,她却发现丈夫是性无能……

再次相见,她是他的顶头上司:她,县委宣传部部长;他,报道组组长……此后,她步步高升,直至县委书记。而他,却无法逃脱她的掌控……

链结: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883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