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场“塌”与村桥“毁”折射出城乡的天壤之别
(2011-01-09 20:20:36)| 标签: 杂谈 | 
赛马场“塌”与村桥“毁”折射出城乡的天壤之别
 
昨天,有两条新闻分外令人注目,一条是“内蒙古耗资十几亿赛马场因质量缺陷坍塌”,另一条是“广东一乡村桥毁三年未重建,村民接连坠河”。一塌一毁,却在诉说着城乡的天壤之别。
报道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赛马场西侧看台七八十米长的钢结构罩棚塌落,看台座椅被砸得七零八落。赛马场看台投资约4亿元,此次塌落事故初步匡算造成损失3000多万元。( 2011年1月9日新华网)而广东电白县沙琅镇堂砥村委会大秧地村一座水泥桥2008年6月被洪水冲毁,至今未重建,村民不得不搭建简易竹木桥顶替,近三年来,已有无数村民掉进过河里,甚至有村民推摩托车过桥,连车带人一起掉进河里,险象环生。(2011年1月9日《南方农村报》)
这座被当地村民称为“命脉之桥”冲毁3年,沙琅镇政府迟迟不肯动工的原因是这村只筹到10多万元,而没有筹到20万元钱。城市的路和桥那么宽阔而豪华,城里人出过一分钱吗?而乡村修桥铺路却要村民们自己筹钱,这应是另一种城乡差别。城市的路桥是政府的,而乡村的路桥就不是政府的?如果都是,咋就如此天壤之别?如果是城市的桥被洪水冲毁了3年还能不修吗?偏远乡村的村民本来就收入低,还要勒紧裤腰,积攒建桥的钱。不知道大秧村有多少人口,20万元人均又要摊到多少钱,因为他们每人已经集资300元。300元钱,对于城里人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乡村的贫困户来说,却不是个小数目,一家假如4口人,就是1200元,或许这就是他们全年种地的纯收入。同是中国,为何政府就可以几亿、十几亿地在城市投资赛马场、高尔夫球场,而没有几十万投资一座简易的民生之桥,让村民们过桥险象环生。不是说以人为本吗?十几亿建赛马场,一次塌落事故就损失3000多万元,又可建多少座村桥?有吃喝的钱,就是没有为村民建桥修路的钱,沙琅镇一年的招待费是多少呢?有报道说,东莞市中堂镇一次政府接待用餐花费了3万多元,一个月这样的饭局不少于20次。(1月6日云信网)
国家在资源分配上不仅倾重于城市,使得农村长期缺乏发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也使农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长期的“剪刀差”把农村剪得十分贫穷,而使城市日益发展。其实这种剪刀差,都在堆积城市的繁华,让城里富有,让乡村贫穷。于是不少专家呼吁要反哺乡村。现在不说反哺,连建一座桥都要村民自筹资金,让贫困农户更加捉襟见肘,又怎能脱贫致富?
“穷农村,富城市”,这是中国之现实,但我们似乎仍然没认识到这个现实的重要性。城市高楼林立,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宽阔的大广场……城市变化用得最多的词莫过于“日新月异”,与“日新月异”之相反的词则是“一成不变”或“依然如故”。不说乡村一成不变,依然如故,但几十年变化不大是可以说的。 “炊烟还是照常升起,没有人改变这里的起居和行走。”一座村桥冲毁了3年,至今还没动工,农民种的农产品又如何运输出去?农产品卖不出去,收入从何来?
城市与乡村,富有与贫穷,奢华与破败,折射出城乡的天壤之别。可以说农村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变,主要是农民的命运没有改变,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没有改变,依然被排斥在社会体制之外。否则,在中国,城市修桥修路是政府投资,昨到了乡村修桥修路还要农民自筹资金呢?
 
洪巧俊的文章:
历史深处的凄凉与现实的悲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6742131.html
“资源共享”与“情妇共用”是一个新课题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67520.html
著名WU出版社给写“性爱日记”局长的一封信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440644.html
韩寒是中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叛徒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435309.html
周久耕给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62411.html
有多少富翁是以黑恶暴富的?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37184.html
4000名贪官为何能从容外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99480.html
一个“太监化”的社会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96050.html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