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山体滑坡诉说着乡村教育的沦陷

(2010-03-28 09:17:52)
标签:

杂谈

 陕北山体滑坡诉说着乡村教育的沦陷

•洪巧俊

    陕西省子洲县双湖峪镇双湖峪村石沟发生山体滑坡,已经过了这么多天,但这件事却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8.9万方黄土,将紧依山坡的窑洞及建于其上的房屋29间(孔)砸毁,15户44人被埋。然而被埋的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家长,他们从农村涌向县城求学,租住危险而廉价的房屋,黄土在瞬间崩塌……其实崩塌的何止是那黄土和房屋,而是乡村教育。(据《南方都市报》)

    看了那些死难者的名单,悲悯的人都会心如刀绞,一腔悲愤涌心头,如果师资不流失、学校不撤并、教育资源均匀,他们会不惜血本把孩子送进城读书,而要租住这样的危房吗?15岁的李秀走了,和她一同被埋的还有她的父亲李三平等共六位亲人。在这份死难名单中,最小的学生是6岁,最大的是17岁。看到这一个个消逝的鲜活的生命,那首《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诗再一次在我的耳边回响:“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识的环境里/悄然离去/耳边还回响着读书声/自己却已经/埋入废墟……”

    教育产业化加剧了乡村学校的沦陷,乡村学校的沦陷实质上是乡村教育的沦陷,也就意味着整个乡村社会的沦陷。这个沦陷过程的发生速度,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贫穷,也带来了乡土文化的沦陷和崩解。于是那些不甘堕落的村民,要把孩子送到城镇去读书,希望孩子脱离这个土崩瓦解的乡村社会。

   报道说,在陕北农村,尽管贫穷,重教却是古老的传统。读书,走出贫困的黄土地,是世代受苦人的梦想。其实这种人生的轨迹岂止陕北农村,全国大多农村也是如此,农民的儿子只有读书考大学,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政府口号叫得响,却做得少,要不这样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那些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读书、读好学校的农民兄弟,那才真正称得上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为了孩子进城求学,他们勒紧裤腰,租住这些危险而廉价的房屋,“知道这危险我也没条件,住楼住不起么,只好住这个便宜房子。”这是带着两个孙女来城里读书的张明富老人说的一番话:“我们农村人进城是受难吃苦学习来,只好租最破烂的房子,又不是来享福的。晚上剩下的饭,要是跳个臭虫进去,拣出来饭还能吃,那不能倒了。”

    在城市不断崛起的同时,农村却在日渐衰落。而让农民最痛心的是乡村教育的衰落,孩子没有出息,家庭就难以改变。无疑,造成农村的沦陷与衰败是二元体制,二元体制纵容城市不断从乡村汲取财富和人才,对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进行暴戾压缩,还堵塞着乡村社会的发展通道。国家在资源分配上不仅倾重于城市,使得农村长期缺乏发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也使农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由于农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就形成了政府剥夺农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其实这种剪刀差的盘剥,都在堆积城市的繁华,让城里富有,让乡村贫穷。上个世纪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各种提留,每年还要做义务工,政府建办公大楼,城里修路建大桥等公共设施,农民却要自带干粮无偿地干那些繁重的体力活。不说其它,只说土地这一项,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累计高达2.5万亿元。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当今的教育却成了一台巨大的抽水机,在抽取农民的血汗,攫取他们那点可怜的积蓄。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仍然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两座大山。

    今天的中国虽已跨入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行列,成为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在13亿人口中,还有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一部分人虽在城市里打工,可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潘光旦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农村教育的成绩几乎决定了整个中国教育的成绩,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就物质环境而论,中国的教育早应该以农村做中心,凡所设置是应该以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但是三十年来普及教育的成绩,似乎唯一的目的是教他们脱离农村,而加入城市生活。”“造成了历年来都鄙与城乡之间那种头重脚轻的不健全的形势。”当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岂止是头重脚轻?用农民兄弟的话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在乡村学校读书的孩子,考大学是很少有希望的。

读过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人,我想都不会忘记小说中出生于农村的主人公高加林和孙少平,他们为了理想和生活在挣扎。路遥的家乡清涧县和子洲县相邻,时隔这么多年,这里的农民同样在为了理想和生活在挣扎——让孩子读书脱离农村。

    当农民兄弟看到这些在瞬间消逝在崩塌的黄土中的鲜活生命时,他们并不会畏缩,仍然会把孩子带到城里去读书,仍然还会住那些危险而廉价的房子,就像当年闯关东一样,勇往直前。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在农民的眼里,教育的公平,其实要比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显得更重要,否则,在陕西省子洲县双湖峪镇山体滑坡中消逝的生命就不是那些读书的乡村孩子和陪读的亲人!

 

洪巧俊“三农”评论:

今后谁来养活城里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91532.html
现实中的“菊花疑问”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83733.html
对不起农民的中国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51236.html
“贫农”后代拿什么进入“拼爹时代”?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24083.html
中国消费率奇低源于农民的缺位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96102.html
有一种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叫学习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27789.html
当吃低保成为一种炫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14232.html
乡村大学生的滑辘轳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92936.html
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国粮食主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57136.html
用事实告诉世界,中国仍然是穷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607374.html
大豆“沦陷”,谁来拯救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72695.html
吃点豆腐得看外国人脸色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79214.html
谁能养活中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46405.html
中国准备好了粮食大幅提价吗?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36954.html
种粮利薄农田抛荒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93364.html
假如农民种粮都只为自己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46595.html
“地值钱我也不想种”乃中国之大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79479.html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的担心必要吗?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3516.html
中国不可一日无粮
http://hqj78.blog.sohu.com/81561622.html
刘老汉账本折射出农业困境
http://hqj78.blog.sohu.com/43709574.html
“粮食储备丰富”背后的忧虑
http://hqj78.blog.sohu.com/28278374.html

 

 

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