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写作 
兴趣读书
             
洪巧俊
   
编辑约我写一篇读书写作之类的稿,我说,近几年这方面的稿几乎没写,怕是生疏了,写得不好。编辑的热情之约,觉得不写又不好,想了想还是应该写一点,写什么好呢?感觉还是写自己读书与写作易些。
   
这几年习惯于“赶考”,几乎是写约稿,以时事评论为主,一般媒体都在四点之后开编前会,评论员、编辑先拟好今天评什么,然后在编前会由值班总编定,差不多五点,如果那篇评论适合我写,他们就会告诉我今天评什么,于是我下班之后便回到家里“赶考”。我曾多次对朋友说我是个考生,因为有的媒体不仅定写的内容,连标题、观点也定好了,这和高考作文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在两小时左右就得交稿,第二天见报。
   
其实这种写作是“快餐”写作,质量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好处,就是锻炼一个人的写作速度。作为约稿,你必须认真对待,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每家媒体都在争夺制高点,如果你的作品质量行,显然就不会淘汰。但你要把作品写得又快又好,就迫使你去浏览新闻,关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还要阅读大量的书,抽出时间去作社会调查,在大脑里积累丰富的材料,只有这样,你才能游刃有余地“赶考”。
   
2009年第2期《读者》选了我的《杰斐逊住旅馆》,不少朋友打电话对我说该文有力度、有思想,是一篇佳作。其实该文我并不看好,我倒喜欢之前写的《我们的思想能走多远》、《我是农民吗?》等。这些作品都不是“赶考”作品,《杰斐逊住旅馆》写好后,整整放了半个月才发给《四川文学》。我的写作状态有两种,一是“赶考”,二是“悠闲”,不管哪一种写作,对于我来说都是快乐的。“赶考”的好处是作品发表的时间都在24小时之内,且稿酬丰厚,在写“赶考”作品时,还能积累时事、国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写“悠闲”作品时,却往往是思想飞扬的时候,你可以静静地思考,不急不慢地写,写出的作品是杂文、随笔。这些作品数量不多,但大都会被《读者》、《杂文选刊》等名刊选载,而每年选为中国年度最佳杂文的作品就在“悠闲”作品中。当然还有一种写作也在“悠闲”之中,比如我这几年来给《香港文汇报》的作品,我把这种写作称为“边走边看”,一边走一边看,看着写,写着看,写得悠闲自然,写得乐此不疲。这种随笔好就好在可以随意地写,写出文采、写出风景、写出你独特的见解,写出你心中的忧思和快乐,文字可以长,也可以短,但再短也不能少于二千字。
   
写作是“酒”瘾,读书是“烟”嗜,除了这两样兴趣我没有其他爱好,只要有书读,我可以关在家里三天不出门。每月我都要买几百元钱书和杂志,买书也是我一大乐事。我读书读得杂乱无章,历史、经济、政治、文学有时轮换着阅读,很少一天看一本书,晚上喜欢看长文章,而白天就喜欢看短文了。这种生活是单调的,但却是快乐的。当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幸福指数却在上升。曾有一些朋友问我,你工作又紧张,还要如此读书写作累不累,我说,不会感觉累。说句实话,我从来都是把工作和写作当作一种乐趣,因为我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每件事当作兴趣去做,才会感到无穷的快乐,还能做得很捧。前不久,我在《百姓话题》版做了一个“很雷很雷”的版,整整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先是理顺一下“2008年的雷人雷事”,然后有选择地挑出,再每个每个地写,接着整理一些要“延续”的“雷人雷语”,之后又是写统筹全版的“雷言”了。一切准备好了,就开始“游戏”版面了,画了一个版式,没有新意,又画一个,版式语言不突出,左画右画……一个版面花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多不划算,多累?但如果你在这种兴趣中,你会觉得很有意义,很快乐,你也绝对不会这样说。
   
我常常收到许多陌生朋友的来信,他们说,你犀利的观点让我感到震撼,使我多了一份责任感;你的文字给予了我心灵的另一种提升;你的真诚使我觉得与你息息相通……当然也有批评的来信(甚至是骂的),但不管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都是一种关注,有这么多人关注你的作品,你能不快乐,能停下你手中的笔吗?
   
读书给我快乐,写作让我悠闲,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活法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