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获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洪巧俊
    诺贝尔文学奖颁布,本届得主勒·克莱齐奥,于是有人总是吃不到葡萄是酸的,甚至有人称勒·克莱齐奥为三流作家。
   
可以说,中国人在这样的现状下,文学永远不可能获诺贝尔奖,其它也难。
   
至于为什么?我讲这样一件事。
   
10月8日,一位书法家在深圳举行婚礼。这个婚礼却把20多年前一个文学沙龙的人汇集在一起,这些曾是热血的文学青年,如今全都是成功人士:
   
A:著名书法家,居深圳,80年代初曾是当红诗人,这次是他与毕业不到几年的漂亮女老师举行婚礼。
   B:某精英杂志主编,居广州,80年代中走红小说家,如今他的杂志成了老板们的鼓吹手。
   C:某著名企业副总裁(总裁也是这个文学沙龙的,擅长写小说),居广州,80年代初期诗坛活跃者,许多诗歌很流行。
   D:某著名企业经理:居广州,写过几部长篇小说。
   E:二胡独奏家,在全国大赛获金奖,居江西某地,80年代写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散文。
 
F:官员:居江西某地,80年代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
   G:专业作家,在某文联工作,与80年代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以前是关心民生的文学,如今是为政府的应景之作。
   H:资深媒体人,居广东,80年代以写乡村小说而闻名。
……
    文学只是他们走上成功的踏板,而最后他们都背弃了文学。有人曾调侃说,这个文学沙龙的人如果都能坚持到今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不是勒·克莱齐奥,而是这个文学沙龙的某君。搞文学在中国是不能养家糊口,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E君热爱创作,却很贫穷,那位曾仰慕他文学才华的妻子却跟别的男人跑了,于是他发誓不再与文学与伍。那位G君虽然成了专业专家,由国家养着,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为等米下锅发愁,但之后作品再也没有民生之忧,只乐在政府的赞美之中。如今他人是“正品”,但作品全是“次品”。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成功人士,老婆都漂亮年轻,都不再写80年代那种作品。职业各异,似乎都生活着滋润。
   
文学只是成功的踏板,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