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响亮的地名也响不过奥运村·洪巧俊

(2008-08-03 21:58:35)
标签:

杂谈

再响亮的地名也响不过奥运村

            洪巧俊
    灯火璀璨的夜景,照亮不了居民家;再响亮的地名,也响不过奥运村。这是8月3日我看了有关重庆的两条新闻后,总结出来的。
    报道说,以夜景闻名国内外的山城重庆,为了保证电力供应,重庆市政府日前作出决定:从8月1日至9月15日暂停灯饰工程,以确保居民和重点工程用电,力争8月份不拉闸限电。(8月3日《北京晨报》)
    重庆让这夜光美景告别一段时间,显然是以人为本。在气温不断升高,重庆用电负荷不断攀升,供电局面日趋严峻,拉闸限电在所难免。问题是很多地方并不像重庆限的是灿烂灯火,而是居民用电。在这高温的日子里,没电的生活是多么难熬!这种不要“面子光亮”,要的却是百姓少受没电煎熬的做法,却受到网友的热捧。然而,重庆新命名的城市标准地名,被拒绝“村”字做法,都又遭到了网友的抨击。这说明公众对于政府的做法还是在理性地评价。
    “城市地名带‘村’字,给人的感觉,有点农村味。”这是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的。难道农村味有什么不好吗?要说重庆“国际都市化”了,总没有上海“国际都市化”了吧?人家上海不也有辛庄、曹家渡这样的地名?有的大学教工宿舍还专用“一村”、“二村”、“三村”来称呼。同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土地名多得数不胜数,比如筲箕湾、九龙塘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可谓不现代,不也有大栅栏、二里沟、马家堡、八里庄、刘家窑这些土得掉渣的农村味地名?有意思的是,在现代意识越来越浓的时代,北京还命名了一系列带村的地名,如中关村、亚运村、奥运村等,“中关村”是一个高科技园区,而不是一个村庄。“奥运村”, 只是“村”字的形象说法。试问重庆还有哪个地名能响亮过“中关村”和“奥运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套用鲁迅先生的名句就是:世上本无城,聚集的人太多了便成了城。试问那个城市不是由村而来?深圳、厦门无不是从渔村发展到今天的沿海大都市。再说“牛津”这个地名,如果放在我们中国,那绝对是土得掉渣的,但人家英国津津乐道地叫了700多年。叫牛津的大学,还成了世界教育圣地。其实牛津大学的“津”,意为渡口,这和上海曹家渡的“渡”是一个意思。而“牛”是因为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
     古老而又有影响的地名,往往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是文明史的见证、优秀传统文化的化石,能给城市沧桑美、历史美。不久前,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还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可我们的城市文化发展却有浓重的喜新厌旧习气,尤其是那些具有“农村味”地名越来越被一些城市所抛弃。我不知道重庆民政局的领导是不是出生农村,如果是,那就应了这句谚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试想,如果连一个“村”字都容不下,它怎么能够善待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记得2005年重庆市有关部门称,要为“棒棒”正名,要让“棒棒”等称呼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几年过去了,“棒棒”退出历史舞台了吗?这个历史悠久的“棒棒”,农民工反而听得亲切舒畅。
    如今,那些历史悠久,百姓耳熟能详的地名,却往往被“权力审美”审掉了。其实,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懂得尊重历史。对于一座历史名城,之所以称她古老,除了这座城里到处可以看到具有历史色彩的建筑,那就是还有诸多历史悠久、土得掉渣的地名。可以说,城市地名拒带“村”字,凸显城市管理者贪大求洋的忘本之策,也凸现了一些政府部门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