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或许有人说,这是一个现代版东郭先生的故事。但我要说的是这个故事却与古代版东郭先生有质的不同,在这个故事中,狼一开始露出了凶狠本色。李建华老师在与歹徒的搏斗中受伤,但坚强的李建华老师斗过了这只入室抢劫的狼。当凶狠的狼体力耗尽,精神崩溃,央求杀了他时,李建华老师却平息了心中的恐惧和愤怒。
对于李建华这样的举动,许多人并不理解,因为面前需要救助的人,就是几分钟前杀自己的仇人,这样的人怎么还送医院,认做干儿子?的确,在人们固有的思维中,对于这样一个抢劫杀人的歹徒,应恨之入骨,千刀万剐才解恨,岂有救治的道理?这就是人们误认为李建华老师善恶不分的原因。
在我看来,李建华老师的行为不是善恶不分,她的以德报怨恰恰是善恶分明的表现。面对歹徒,李建华老师镇定自若,斗智斗勇,可见她与恶是势不两立的。正因为她有如此顽强的毅力,才最终使歹徒精神崩溃、瘫倒在地。应该说,这是正义战胜了邪恶。而当歹徒精神崩溃,要求一死的时候,在她的心中,歹徒只是和自己儿子年龄一般大的孩子,顿时母性的光辉在她身上闪耀,毕竟是一个19岁的孩子,咋就走上了这样的邪道?
应该说,瘫倒在地且受伤的歹徒,此时已是一个病人。面对病人,面对一个需要救助的人,难道不应该去救治?其实,这是个不必要争议的话题。战争年代,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是兵刃相见你死我活,而投降缴械的俘虏却要优待。同样,李建华老师面对的已是缴械投降了的“俘虏”,“优待”是对的。不管是什么人,他的生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不懂得尊重生命、只知道喊打喊杀的人对于文明社会才是最大的威胁。
“毁掉一个人并不难,挽救一个人却很难”。也许这个19岁的青年经过这样一番感召,他能知过就改,重新做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不是更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和谐?人要有是非之心,但更要有恻隐之心。宽容是对社会暴戾之气的治疗,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呵护。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浮躁的年代,更需要这种恻隐之心。所以说,李建华不是古代那个滥施仁慈的东郭先生,而是大仁大德的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