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 香港文汇报:國家財政豐厚 農民最應受益http://www.wenweipo.com | 
| http://www.wenweipo.com/loadImage.php?image_width=222&image_height=&image_filename=http://image.wenweipo.com/2008/03/18/ot0318a2.jpg 「退耕還林把荒山變成了金山,給農民免稅又讓金山變成了金庫。國家政策就是我們農民的『綠色銀行』。」說起自家和家鄉的變化,來自湖北農村的全國人大代表辛喜玉喜悅得要流眼淚。   洪巧俊 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府的財政預算草案一直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話題。按照慣例,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向外界闡釋財政收支的來龍去脈。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得知,2007年的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2.4%。 千元紅包提案 在全國「兩會」之前,上海的兩會卻爆出了「千元提案」,說的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汽車集團副總經濟師邢普提交了《建議研究向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提案》。這個提案立即引發全國大討論,有人說,儘管現階段,這個「千元紅包提案」不具有可行性,但我們卻不應該一笑而過,或者拒絕思考其背後隱藏的問題。我們是時候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了。這才是「千元紅包提案」的最大價值所在。也有人說,「千元紅包案」是對共享發展成果的暢想經濟發展了,GDP上去了,但很多人眼前的收入還是那麼多,生活質量也並沒上去,「發展」的意義何在?那麼中國13億人口,「收入還是那麼多,生活質量並沒有上去」的最大人群是誰?是農民。 國家財政豐厚,最該先受益的應是農民。從現行的農民收入來說,無論是種田的收入,還是進城務工的收入,都是很低的。尤其是種糧食更難賺錢,碰到欠收和災年就要虧本。近5年來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6.8%,比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8%,少3%。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也就是說,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至少是農民的3倍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實打實的票子,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包括口糧、柴火,甚至來年的種子也算上了,真正的可支配收入並不多。支配收入不多,但價格上漲卻比城市高,比如去年統計數字顯示,11月居民消費價格城市上漲6.6%,農村上漲7.6%。農村CPI漲幅高於同期城市漲幅說明,農村居民受到的衝擊和影響要大於城市居民。農產品漲價,總是跑不過農資漲價那條腿。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的過快上漲,不僅會抵消近年來國家為增加農民收入所採取的各項調控措施的實際效果,也會抵消農副產品漲價給農民帶來的增收效果。 能不能買到一袋大米? 我說國家財政豐厚農民應先受益,不僅僅是農民的收入低,還因為農民收入長期在谷底徘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應該說是制度安排的結果,過去農業不僅得不到反哺,而且國家的統購統銷政策還從農民那裡汲取大量的「剪刀差」,使資源配置向城市、工業傾斜,使得農業基礎十分薄弱。農民到老都像牲口一樣不能卸套。農業稅也到前年才壽終正寢,在之前,農民只要還有一口氣完糧納稅,哪怕他們九十歲一百歲,也照樣按人頭攤河工勞役。 應該說,這幾年民生得到改善,農民也從中受益,從免除農業稅,到實行種糧直補;從實行真正的義務教育,到師範生免費;從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構建農村低保,中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但相對城裡人的改善還相差甚遠。雖然實行了義務教育,但農民工的子女由於沒有城市戶籍,在城裡讀書不僅要交學雜費、書本費,還要交昂貴的擇校費;雖然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報銷一部分醫療費,但農民仍然是看不起病,擺脫不了「一人生病,全家受窮」的現狀;雖然構建了農村低保,農村的特困戶每月可領取幾十元錢(有的一年才領幾十元),但農村特困戶領的低保錢只相等於城裡人領的十幾分之一,同是一個人一張嘴,差別怎麼就這樣大呢?前不久有報道說,每年春節前,深圳社保局的服務大廳都會聚集如同潮水一般前來退保的農民工。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深圳,職工每月在工資中扣除8%來繳社會養老保險費,企業為該職工上繳10%,如果以一個月平均工資1000元的人為例,個人繳80元,企業繳100元,繳納15年,總共才3.24萬元,假定這個人60歲退休,按深圳市養老保險金的現行計算辦法,他每月有退休金398元。如果像去年那樣物價上漲,15年後這398元錢不知道能不能買到一袋大米?那麼請問今天深圳退休公務員每月可領到多少錢?是農民工15年後退休的多少倍? 靠天吃飯 誰來反哺? 去年國家財政收入是5萬億,還有一項大收入—土地出讓,去年總價款達近萬億元。兩項合計是6萬億元,佔GDP的25%。按理國家收入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只要政府聚集的財力通過種種方式又用於改進民生福祉,則政府拿走更多的收入也沒有什麼關係。事實卻是,國家收入中用於提高民眾福利的支出比例是不高的,且使用效率低下。數據顯示,財政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政府行政事業費支出,從原來的13%左右提高到19%多,僅公車一項的支出一年就要花掉3000億。其實行政事業費應當盡量節約,多花一些錢解決民生問題才是正當,但這些年的投入並沒有增加多少。 中國的農業至今還是靠天吃飯,歷來是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差,可至今還是在「啃老」。筆者曾去農村調研,老農對我說,農村水利設施幾乎都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前興修的,由於投資不到位,有的年久失修,農業水利設施的後勁不足,加上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水資源愈來愈短缺,過去鋤頭一鉤,水就能流進稻田,如今卻要用水泵抽水,顯然就增加了成本。 如今城市繁華盈實了,農村卻落後貧窮了,難道不應該反哺農村?我這樣說,完全出於天良未泯,出於一份道義責任。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說:「在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中,有三分之一是政府的補貼。」歐盟政府每公頃農地補貼是300-350美元,美國是100-150美元,中國則大約25美元。在稅費改革前,中國每年在每公頃農地上不是補貼而是收取100-200美元。中國現在有沒有條件像發達國家一樣,給農業以高額的補貼?不可以高額補貼,至少可以提高補貼的金額。近萬億元的出讓土地的錢來自哪裡?難道不應該反哺農民? |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