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了解一个人可以研究诗歌开始,但懂诗了不一定就能抓住人物精神的精髓。背几首诗代表不了什么,我女儿读幼儿园时能背诵几十首诗歌,5岁读小学一年级,李白的诗也能背十几首,还背三字经呢,这与弘扬什么精神根本沾不上边。说句实话,小孩虽然把诗歌背得滚瓜烂熟,但要他们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就很难。作为大人,理解能力肯定比小孩强,但这种号召式的背诗活动,同样起不到任何效果,不信可选几位眉山市东坡区公务员考考,东坡精神是什么,笑料就有不少。当然背诗比打扑克、喝酒好,但背完了这10首诗之后又做什么呢?是不是又回到打扑克、喝酒上?
其实,这样的形式主义活动没有多大作用。我曾在县委工作,记得一次普法考试,从县领导到一般的干部职工都要参加,考试是开卷考,先拿一份答案来,然后大家一个抄一个,结果一职工粗心大意,连名字也抄别人的,统考分数时找不到这个人,而另外一个人却“考”了两份卷子。这事后来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但也是对形式主义的极大讽刺。
如今某个地方只要有了什么名人,就会有什么精神,就是某位名人提过一句词,写过一首诗,也会生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来。精神是无处不在,文化是无处不有,但强拉硬拽地加以弘扬实在是让人觉得精神泛滥。我的家乡余江县近年来整出了“杨柳文化”,来源是有伟人在此地写过关于杨柳的名句。试想,杨柳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入诗不少,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其一)如果按照这种做法,全国不知有多少地方要打造杨柳文化。
眉山市东坡区弘扬东坡精神应是带功利性的,而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里,恰恰多是反对功利的。黄州生涯堪称苏东坡一生最为重要的时段,在黄州他写下了最为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在这里,他看透了功利。如此弘扬东坡精神,难道不是对东坡精神的莫大讽刺?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