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资格证看上去很美
2007-11-06
江南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巧俊
江苏省政协官员建议设置发放相应的“资格证”,在5年有效期内凭“证”可双向选择公务员职位。据悉,该建议将有望作为政协委员提案提交到明年的全国两会。
的确,公务员资格考试可以大大减轻考生的负担和压力。曾有人说,公务员考试就像参加马拉松比赛。笔试完了,一颗心就处在漫长的等待中,好不容易笔试成绩出来了,接下来是面试、体检、政审,每一步都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脏来承受。我想,之所以把公务员考试称为“国考”、“中国第一考”,很大程度在于它的难度和公平性。
公务员现象是具有多重含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应该说,不少人羡慕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这也是公务员考试难以降温的原因。江苏省官员建议的公务员“资格证”制度,这个“双向选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能为广大考生减负,节约社会资源,但它的背后存在着管理难题,特别是实行资格制后,用人,用谁,成了招考单位自由裁量,公平性也就无从谈起。
“双向选择”是一对孪生子的关系,选择者和被选择者应是对等的,但取得“公务员资格证”后的这种“双向选择”却难以对等。考生选择了这个单位,单位却不一定选择这位考生,他们有权选择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毫无疑问,“双向选择”天平一旦倾斜,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腐败的温床就由此生成。
“公务员资格考试”看上去很美,但我还是先泼点冷水。泼冷水,是为了让制度设计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实行这个制度,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来保证它的公平性。否则,就不如“涛声依旧”。
原文: 公务员资格证看上去很美
江苏省政协官员建议设置,发放相应的“资格证”,在5年有效期内凭“证”可双向选择公务员职位。据悉,该建议将有望作为政协委员提案提交到明年的全国两会。(2007-11-05
新华社)
的确,公务员资格考试可以大大减轻考生的负担和压力。曾有人说,公务员考试就象参加马拉松比赛。笔试完了,一颗心就处在漫长的等待中,好不容易笔试成绩出来了,接下来是面试、体检、政审,每一步都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脏来承受。如果不难,也就不会把这种考试称之为“国考”、“中国第一考”。我想,之所以称之为“国考”、“中国第一考”,很大程度源于它的公平性。如果不这样“马拉松”式接连不断地考,还会有这种公平性吗?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今千人考一个职位也不感到奇怪。这种火爆程度,显示了公务员越来越难考。在这种越来越难考中,作为被考者就更需要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作为考者的政府就更需公正、科学、严密的程序来保证它的公平性。如果一旦有不公平,甚至腐败,显然就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不和谐。
考公务员如此火爆,具有多重涵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当公务员就是“当官儿”,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认同。应该说,公务员是当官的首要条件,如果连公务员都不是,就没有“当官”的资格。有人说,公务员福利待遇高,跨进政府大门就如同进了“保险箱”;还有人说,公务员竞争压力小,过着“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清闲生活。这些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公务员这种管理现状不改变,人们就会继续羡慕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和清闲生活,那么,要让考公务员热降温就难。
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当初科学家发明铀,是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但没想到有人利用它来制造核武器,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其实“双向选择”也是把双刃剑。制度设计开始往往是好的,而一旦多了“附加”的东西,往往变味了。实行“公务员资格考试”后,“双向选择”会不会变味,谁又能说清楚?一些专家对这种“公务员资格考试”已经提出了质疑,并指出该资格考试存在着后续管理难题。实行资格制后,用人,用谁,成了招考单位纯粹自由裁量,公平性也无从谈起。
本来“双向选择”是一对孪生子的关系,其选择的权利,选择者和被选择者应是对等的,但取得“公务员资格证”后的这种“双向选择”却是难以对等的。对于被考的个体来说是弱势的,而用人单位却是强势的。考生选择了这个单位,但这单位却不一定选择这位考生,他们有权选择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毫无疑义,“双向选择”天平一旦倾斜,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腐败的温床就由此滋生。
“公务员资格考试”看上去很美,但我还是先泼点冷水。泼冷水,是为了给制度设计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实行这个制度,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来保证这个制度的公平性。否则,就不如“涛声依旧”的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