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良旭替父还债110万元令人震撼

(2007-10-15 12:04:54)
标签:

人文/历史

替父还债110万

诚信之歌

 

林良旭替父还债110万元令人震撼

     博主的话:饶平县汫洲镇36岁的青年农民林良旭出公告寻找债主,拿出多年打工创业几乎全部的积蓄,替父还清债务,演绎出一段感人的诚信传奇。这个感人的道德故事,经过《潮州日报》独家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媒体也相继报道。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让社会道德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共同构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学习模范、争当模范。道德模范其实就是我们身边人,他们可敬、可学。林良旭的故事,体现了新时期潮州人精神,这种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天,潮州日报再次刊登4篇视角不一样的评论,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林良旭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大家向他学习。通过学习,升华道德、唤醒信仰,让更多的社会价值转变为个人内在的行为规范,达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的目的。 

http://forum.st.gd.cn/GetFile.php?type=4&name=2007/10/3/4b85cfe9d7a54c4f44d2e7698d5b8fcc.jpg

依据林志林保存的借据和记录本,林良旭(左一)与族叔核实后,把欠款还给债权人。 

评论之一:诚信,没有代沟
            陈远程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潮州城乡的人潮里涌动着一股感人的暖流,“三代人演绎着一段诚信传奇”——饶平县  洲镇林良旭一家的动人事迹,成为这个节日中一抹特别的亮色。从本月1至8日,《潮州日报》在头版显要的位置对此事进行连续报道,近日,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也先后对这段诚信美德褒扬。诚信,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词,在金秋时节的阳光中灿烂地笑着,因为林家这祖孙三代,因为我们心中那份末泯的良知。
    110万元,不是个小数目,那是林家父亲10年前因投资失误欠下乡邻的巨债。这似乎与年届90的林家祖母无关,然而,正是这位出身名门,受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林家长辈的谆谆教谕,孙子林良旭“才能几乎花光了多年的积蓄,使生意周转遭遇困境和考验”,仍然“专程从北京赶回家乡,还清林家所欠的110万元巨额债务。”10年来,为了避债与还债,林家举家外迁,在汕头市郊的出租屋间搬了13次家,那心灵的枷锁在岁月的锈迹中变得异常沉重。现在,这重枷锁被诚信和良知破解了,那么,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林家这祖孙三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呢?
    古罗马克鲁塔克说过: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林家孙子用临时与永存做了一笔成功的生意,值得称道。
    虽说“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但这并没有实际的法律意义。况且,林家父亲还健在,林家儿子的事业也刚起步,是什么力量促使林良旭不惜牺牲事业发展为父还债呢?是诚信,但又似乎不仅是诚信。当年,生意上的事情与林良旭无关;十年前,林家因债务举家外迁时,林良旭也没给乡人许下代父还债的诺。那又会是什么呢?是亲情,或是良知?是责任,或是愧疚?但似乎又完全是。林家奶奶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林家子孙把这件事办完了,给乡亲们有个交代,为林家留下好名声。好个“交代”,好个“名声”!于谦云“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林良旭完成的不仅仅是祖母的心愿,而且是完成对老一辈潮人传统美德的薪火传承。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财富和名利成了他们唯一的人生座标,追名逐利,弱肉强食成为成功宝典,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被弃若敝履。一批“老赖”开名车、住别墅,逍遥于道德法庭之外,更别说为社会尽责任,为祖辈尽孝道,为父亲还旧债了。林家祖孙三代人用诚信点亮的道德光辉,虽无意照亮别人,但却具有一股无法抗拒的感动。
    世人皆知潮人善贾,潮商是儒商。儒商的精神内核就是“仁”和“信”。林家三代现在还住在异地出租屋里,林良旭也不是什么名商巨富,事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然而,他却能倾全力为父亲还旧债,给乡亲们一个交代。从这件事,我们确信传统潮商文化必定后继有人,我们看到新潮商真实的希望。
    诚然,这种朴素家庭美德蕴育出来的诚信行动,不单是一个人的诚信,不单是一个家庭的诚信。那是一个群体的精神语言,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声,那是新时期潮州人精神的最好注脚。从林家祖孙三代人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诚信没有代沟,美德不弃苦难。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评论之二:感受道德的力量
                 洪树琴
    生命中总有些事、有些人能让你感动和震撼。当你读到这样的故事能不感动和震撼?父亲因生意失败而欠下110万元巨额债务,12年来,儿子坚持“父债子还”而努力打工创业,12年后的今天,儿子公告寻找债主,以自己几乎全部积蓄,替父亲还清债务。 12年过去了,许多债权人都想不到还能拿回欠款,有的早已忘记,但林良旭一家人没有忘记,林良旭按照父亲的记录,一笔一笔地还清了106位债主的110万元钱。林良旭的举动,让多少人感叹唏嘘,让多少人肃然起敬!平民道德楷模的精神最能感动人心,这平凡的举动里透出道德力量的不寻常。
     虽然欠债还钱是恪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在林良旭的还债中却孕育着崇高。因为林良旭还的不是自己欠下的债,而是父亲的债。他的父亲已经“破产”了,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来还债,也就是说,林良旭没有继承父亲的财产,这在法律上来说,作为儿子的林良旭没有替父亲还债的义务。但是林良旭还了,让人更感动的是也有人欠他父亲几十万元,至今还没还,他相信,欠债人若有钱总是会还的。
     真正的尊贵不是有钱,而是自强独立,诚信为人。真正的幸福不是锦衣玉食,而是能安享悠闲自在、不受牵绊的乐趣。林良旭的父母亲和92岁的奶奶至今仍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如果林良旭不还这100多万元,就可让家人住上小别墅,但他深深知道,不还清债务,即使家建得再好,他们也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不难想象,有物质上的享受,势必要放弃许多精神上的自由和心安理得的快乐。从林良旭一家人身上我们领悟到一种道理:物欲是没有止境的。安于俭素的生活,不贪心,不慕虚荣,不妄想非分的享受,生活中自然会有恬淡安适的乐趣。
     崇尚“道德高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在社会歪风一度风靡、道德一度沦丧的今天,助人为乐者被冤枉、诚实守信者遭嘲笑、见义勇为者被冷落。凡此种种,扭曲了社会价值观,遮蔽了社会的道德光芒。如果一个人仅有物质,不管他多么富有,失去道德力量的支撑,难以挺立;一个社会就犹如一座大厦,不管多高多华丽,失去道德力量的支撑,就会倾斜,最终将轰然倒塌。因此弘扬正气,重拾道德信仰就很有必要。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落下帷幕,53名道德模范的事迹让多少人热泪盈眶。道德模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面对自己或别人的灾难、不幸、困境、危机的时候,以信念作支撑,以道德为力量去化解、去克服、去超越。他们的这种无私无畏的毅力和胆识,不仅为所有公民提供了支撑的榜样,也给了人们支撑的力量。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总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道德是立人之本,立国之基。社会需要道德引领。从林良旭替父还债这个感人的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点,看到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
     潮州民风纯朴,乐善好施,每当英雄涌现时,无不以其热烈的回报感动世人。对英雄、楷模的尊崇,体现一座城市的风骨,也体现人们对高尚道德的渴望和追求,更体现了新时期潮州人精神。

 

评论之三:身边的榜样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这是荀子说的一句话。上个月我写了一篇《又一个农妇要感动中国!》,说的是江西农妇陈美丽的丈夫王云林帮助村民灭火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忍受丈夫离开的悲痛同时,陈美丽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难以想象并感动的决定:张贴通告为亡夫还债。没想到这样诚信的传奇故事却在我们这里演绎着。
    父亲欠了12年的债款,12年后儿子来还,这就是诚信和良知! “我并没有赚很多钱,这次还债,虽然使我几乎花光多年的积蓄,使生意周转遭遇困境和考验。”这是林良旭的朴实之语。的确,把多年的积蓄拿出了还债,生意遭受考验是无疑的。但诚信和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人好报,相信这样的好人就会得到更多人的信任支持,生意也会好起来。
   欠债不还如今已成社会问题,打开电视、翻开报刊,常看到形形色色欠债不还的新闻。不要说个人,就连一些地方政府也缺乏诚信,欠债不还。《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黑龙江省兰西县向社会借资改造兰肇公路,借资范围几乎囊括了全县所有常住人口。公路都建成10年了,收费也收了10年,可政府向全县人民借资筑路的钱一分也没还。
    诚信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彼此相处的最牢固的基石,也是人类灵魂和道德天平上最沉重的砝码。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既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更需要人们从内心自觉遵从道德准则。
    林良旭发通告为父还债的举动,为我们这个社会树立了一个诚信的榜样。

评论之四:做人就应如此孝道
           黄健雄
   《三代人演绎一段诚信传奇》的报道相当感人,可圈可点之处多多。我以为,克尽孝道、保持良好家声,也是林志林、林良旭父子两代勉力积蓄钱款还债的主要动因之一,因为,其母亲、祖母余慧君多次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过:“我希望能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这笔欠款全数还清,不要让林家的家声受到影响。我相信,林家子孙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一位古稀老人,不图吃好穿好住好,不图享受清福,耿耿于怀的是这么一个朴素、善良的美好愿望,你说,作为下辈人,儿孙们能不恪守孝道,能去作出忤逆之举么?于是,林志林十年搬了13次家,历尽千辛万苦,为的是还债;林良旭远走燕赵,创业京华,倾尽收益,为的也是早日代父亲、代林家还清旧债,让年迈的祖母,有开心的一刻!
    说到“孝”,别以为那是“封建糟粕”,其实,排除了“愚孝”的,富于理性的“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之一啊。以前,看《杨家将》的潮剧,我们总能被杨家的老祖母余太郡深深地感动。余太郡勉励子、孙、媳、女们浴血沙场,保卫宋朝江山的故事,什么“七子救驾六子归”,“百岁挂帅”,里面除了忠于国家的观念以外,“孝”也是贯串其中的主线,因为,古人明晓:“忠孝不能双全”,为保国而舍小家才是真正地尽孝,而并非子孙们一味地苟安家园,“承欢膝下”。
    余慧君老人,让我无端地想起了“天波府”的余太郡(即潮州人所喜爱尊崇的“杨令婆”)。虽说余女士并无拼杀疆场、威令满门的赫赫战绩,但是她出语份量重、令子孙铭记笃行,颇有几分佘太郡的余风。而林志林、林良旭父子两代人奋力创大业, 十年还一债的壮举,也颇有几分杨家将壮烈保疆土的昂昂士气!只不过,林氏父子保的不是什么“宋室江山”,而是当今在某些人心目中日渐淡漠的“诚信”二字。
    身为世上人,若不行孝,还算子孙么?若不诚信处世,还能称之为“人”么?林家三代的诚信传奇,给予人的启发,可谓多矣!

 

新闻链结:打工12年为父偿还百万巨债
12年前,父亲因生意失败而欠下110万元巨额债务,12年来,儿子坚持“父债子还”而努力打工创业,12年后的今天,儿子公告寻找债主,以自己几乎全部积蓄,替父亲还清债务。
 这是一件真实地发生在饶平县汫洲镇青年林良旭身上的事情。
12年前父亲因经商负债百万
“还清了吗?全部都还清了吗?好,好,那就好!”昨天,饶平县汫洲镇青年林良旭在与父亲通完电话之后,仍能感觉到父亲林志林这句12年来一直想说而又未能说出来的话的意义。
1995年,饶平县汫洲镇汫南人林志林(林良旭之父)因轻信朋友,拿出多年积蓄并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让朋友经营钢材生意。而在两年后,因生意失败,朋友为避债出逃而不知所终,给林志林一家留下了巨额债务。随后,随着债权人的起诉,法院将林志林所有财产进行拍卖,拍卖款用于偿还部分债务,但仍欠下百万元之巨的债务。
因无力偿还,面对追债和内心的愧疚,林志林一家无奈离开家乡,来到汕头租房居住。
12年打工为父还债
“那年,我刚好26岁。”林良旭说,原本安稳温馨的家一夜之间变得压力巨大,家里几乎称得上破产了,这让他感到迷茫和失落,为减轻家庭负担、增加经济收入,他和妻子一起跟朋友到北京打工。
 “我一个月工钱550元,老婆一个月450元。”林良旭说,这是他们到北京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这点钱,除了房租,还要应付柴米油盐、交通、医药……等等方面的开支。
2001年,林良旭辞去工作,拿出积蓄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小汽配店。由于经营有方,为人诚信,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慢慢好起来,偿还家庭债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但看到逐渐走上正轨的生意,心里有时又感到矛盾。
今年,林良旭回家探望父母。此时92岁的奶奶拉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话:“我们林家在汫洲一直人缘很好,不要让欠债坏了我们的名声,我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能看到所有的债都还清,给父老乡亲一个交代。”
“到底我们欠了多少债?”林良旭这句话虽然问了父亲多次,这一次父亲虽然再没有说话,但他还是默默地从房里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父亲12年前所写的一叠厚厚的借据以及一本有详细记录的本子。虽然历经12年,借据的边角已经泛黄,但在精心保护下仍然保存完好。
 12年后回乡还百万巨债
“也许我还了这些钱,可能会对我目前的生意有所影响,但我还是决定回来还钱了。”林良旭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很平静。于是,9月22日至24日,汫洲镇有线电视台连续几天播出一则“敬告”,大意是借款人林志林敬告各位债权人,请持原始借款凭证到汫洲镇某街办理手续,领取借款金额。
 原来,在见过祖母和父母不久,9月18日,林良旭就放下生意,筹集多年来积攒的几乎全部资金,从北京专程赶回。在一位族叔的帮忙下开始清债,同时又发布告示。连续几天,共106位债权人,110多万元的欠款,随着前两天的最后一笔债务从记录本上划去,一个现代青年以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曲诚信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