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谚语:泥巴里爬不出洪巧俊

(2006-04-19 23:26:22)
新谚语:泥巴里爬不出洪巧俊·洪巧俊
“泥巴里爬出个洪巧俊——老皇历”,这是近年来流传家乡的新谚语。我回家乡初听时感到很吃惊,吃惊并不是因为用了我的名字作谚语,而是“泥巴里爬出个洪巧俊”咋就成了“老皇历”?
我从泥巴里走进县委机关工作是1989年,也就是说真正脱离农村不与泥巴打交道没有超过20年。我问父亲,家乡什么时候流行起这个谚语,父亲说真正流行起来也是三四年前的事了。父亲还告诉我,邻村有个小伙子,不出去打工,却窝在家里爬格子,说是学我当年的样子,他父亲就常常拿“泥巴里爬出个洪巧俊——老皇历”来劝他儿子:那是十多年前的事,现在一个农民要当干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小伙子不信,当年洪巧俊高考落榜种了8年田,只不过是发表了一些豆腐块文章,就走进了县委机关当干部。谁不知道洪巧俊的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背景没靠山,当年就是凭着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当上了干部的,之后还当上了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他想,如果我发表了中长篇小说,还不能从泥巴里爬出去当干部吗?
父亲说这小伙子比我当年强,他是用电脑写作,不象当年我那样写在稿纸上,写了一稿,修改后,重抄一次,一篇文章少的修改三次,多的十多次,修改得越多重抄得越多,如果编辑提出修改意见,还得重改重抄。由于每天要抄写,我拿笔的中指不仅有厚厚的老茧,且压得变了形。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电脑上改,点下存盘就行。
那小伙子的确比我强,写了几年就有中篇发表,且一年发表的文字超过了我8年的努力。于是他拿着厚厚一叠发表的作品走进了县委要求当干部,组织部门的人对他说,从工作方面来讲,你这样能写的人的确很需要,但没有办法把你调进县委。小伙子说:“当年洪巧俊为何又能?”“那是老皇历,现在当干部都必须考,还要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有本事,如果没有学历文凭,也就不能当干部?”“对,按照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没有学历,连考公务员的资格也没有。”要不,那位曾经在全国各地授课,在央视等各大媒体登台亮相,不懂英语林陌也不会谎称自己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当初他不冒充是留美博士,就是他的水平再高,知识再渊博,也可能是没人请他授课,请他亮相。
我想,当今就是诸葛亮再世,当领导的刘备们不要说三顾茅庐,就是能上一次门求贤也是很了不得的事,那绝对是顶级新闻。不过,我是幸运的,幸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发表了作品,破格录取到县委工作。对于这样事,我想谁也不忘记:1989年4月12日早上,我正在农田里插秧,乡党委书记骑自行车来到田头告诉我,县委书记钟义忠委托他请我去县委,钟书记要见我。县委书记虽然没有亲自上门,但叫乡党委书记上门,不,是亲自来到田头,如今有吗?我那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黝黑的脸膛,朴实的衣着,还趿着一双拖鞋。这样的一身打扮,如果是现在肯定进不了县委大院,门卫早拦住盘问了。那时不但没有人盘问,且一踏进县委大楼,县委钟书记的秘书就在那里迎候,把我带进了书记办公室。想想邻村的那小伙子自己拿着“成就”求上门还不行,我就感慨万千,今非昔比啊!
谚语还有另一种说法:“泥巴里爬不出洪巧俊——别费心机”。我笑着说,“泥巴里不是爬出了个洪巧俊吗?”父亲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对我说现在当干部是考,先是笔试,后是面试,最后是考核。很多农家子弟毕业后都想当国家干部,但都当不了。不是水平不高,而是自家的庙门太低,乡下人有几个有靠山有关系的?我父亲想不通,许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笔试能考第一名,面试也都是名列前茅,咋到了考核就不行了?我想这不是我父亲会想不通,就是很多农民兄弟们也会想不通。其实这里面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里面的猫腻,考试一般难以作假,判断对与错有标准答案,但面试就不一样,好与坏全在几个评委,而体能测评就更容易操作。一位乡亲告诉我,他儿子参加市公务员考试,专业是计算机,当时有12名计算机应届毕业生竞争这一职位,笔试他考了第一名,面试他是第五名,考试第七名的人面试后跃到了第一名,笔试面试总分他还是第一名(笔试分占60%,面试占40%),但这时俩人的总分数只相差1.83分,但到最后的体能测评这一关,他竟以0.16分败北。看起来很公正,多可惜,就差0.16分。可后来他发现最后被录用的却是某领导的儿子时,他感叹地说:“我再怎么发挥得好,还不如人家有个当官的父亲。”
农民朴实,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面试、体能测评不如城里人,可一旦见多了,就明白其中的“那个”了。现如今,乡亲们也就不再要求大学毕业后的孩子去考公务员,而是趁早叫他们去外地找事做。如果自己孩子还要固执地考公务员,有当干部的想法,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泥巴里爬不出洪巧俊——别费心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个人的精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