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其中,“德”是最为关键,有“德若水之源”的说法。德清,则水净,靠的是自律;得污,则水浊,需要净化。
春秋时,宋国的子罕为官清廉,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收,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为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下你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心净,就像一根无形的约束绳,时时规范着子罕的行为,于是廉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心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明朝,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做官。有一年,董京被朝廷派遣到山东指挥抗旱救灾。因抗旱得力,他回京后便被犒赏并加官一级。但就在自己的的事迹被民众口碑相传时,董京却突然说自己是个贪官,还把自己截留的救灾银两如数拿了出来,并请求朝廷处罚。事后,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在仕途飞黄腾达之时揭自己的短?对此,董京是这样说的:“山东大旱,粮无收、民逃荒、尸横野,不是亲眼目睹,很难体会到灾民的悲惨景况。百姓的不幸遭遇,使我寝食难安,深感截留救灾银两的罪过。在抗旱救灾中,汗水洗刷着我身上的尘土,也清洗着我心灵的污垢,我的罪,只有我来揭发,才能减轻内心的愧疚,求得宽恕。”或许,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一次血与泪的体会,人的本真便会回归,人的灵魂便会得到净化。后来,董京成为一位好官、一位清官。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天使,就是行善好施的一面;魔鬼,就是存有私心杂念的一面。其实,不管是哪一面,都是一个具有情感和欲望的人的正常心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看你是否能及时清理丛生的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像屈原所咏叹的“秉德无私、参天地兮”那般做人。否则,魔鬼的阴影便会附体,人就会迷失在“社交圈”、“灯红酒绿”中,再也找不回属于自己的纯洁心灵。
“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燥”。静,净也,要心静,需净心,而每个人就是自己最好的心灵清洁工。把心扉敞开,让污垢暴露在阳光下,一洗净之。如果总是捂住自己心灵深处的污垢,那么污垢就会变成淤泥,越来越臭,永远也洗不干净。
上海松江的洗心泉旁有一句警语:“物洗则洁,心洗则清。”不错,心灵每得到一次净化,便会洗出一个纯洁的自我,可谓:心净气自清。
摘自:东方烟草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