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好友李发英先生《大漠盐湖之恋》写的序
(2012-11-17 10:59:23)
标签:
博客刘春序大漠盐湖之恋杂谈 |
分类: 三哥观点 |
《大漠盐湖之恋》序
一转眼,和李发英先生相识已经8年之久。初识发英,是在网络上。那时候,我们一起在新浪写博客,写着写着,因文而人,便成了好朋友。后来,我主持编辑内蒙古日报的《百姓故事》,常向他约稿,交情便更深厚。但是,我们始终未曾见面。
现在,因为忙于工作,很少有暇经营博客了,但我始终关注着发英先生的博客,他仍然笔耕不辍。今年7月份,发英先生去兴安盟参加《中国盐业》、《内蒙古盐业》通讯站长会议,路过呼和浩特,特意来看我,并真诚地请我为他的集子写序。他说他想好了,请我写最合适。
我想,他看重的不是我的记者身份和所谓的名气。因为在内蒙古日报社和内蒙古文坛,藏龙卧虎、大家云集,草原文化涵养了一批叫得响的写手、名人。发英先生说,之所以让我写序,是因为我们是朋友,彼此信任相互真诚。他的这个理由让我无法婉拒,既然不能拒绝,那就痛快地应承了下来。
让我应承下来的原因还有,我感动于发英先生对创作的执着,他对苍天般的阿拉善的热爱。那天,因为我的工作原因,我们见面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酒没有喝得尽兴,话没有聊得尽兴。
发英先生对我讲了一个他的故事:我们相识不久,我曾和他说过,要想写好作品,就要经常积累,每天积累一点,假以时日,便会很可观。我并无好为人师之意,发英先生却很认真地听了。他告诉我,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要用小纸条记录所听所闻所感所想。现在,他用以积累的小纸条,装了满满5个手提袋。我当时就震惊了。所以,当他提出由我为他的新作写序,我也就没有理由不同意。
发英先生原先计划出一本诗歌集,一本散文集。但由于他比较繁忙,没有时间整理过去的作品,因此,我建议他先合起来出一本,等以后条件许可再做扩展。这是一本合集,前面是诗歌,后面是散文。作品大部分是在写大漠、盐湖、盐工以及自然景观。
我认真地读了他的集子,才明白这次义不容辞的作序有多难。因先是忙于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宣传,后又忙于十八大前期的宣传,我迟迟没能下笔。写此文之前,稍有闲暇,我再次精读他的作品。发英先生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雅布赖镇,从小在大漠金凤雅布赖盐湖的湖畔长大,那里的水土养育了他,那里的生活培养了他特有的爱好和情趣。
从发英先生的写作风格、审美趣味、内容倾向、感悟深浅、情感驾驭、技巧运用等方面来看,他的灵感大多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贯注于字里行间是他的真诚与深情,梳理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离不开阿拉善的风俗人情,都流露出作者对阿拉善这片沃土的眷恋。作品再现的是大漠、草原、戈壁上的一草一木等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他用抒情的手法将诗歌和散文书写的富有感染力,其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盐、盐工与盐湖的故事,不难看出朝阳对雅盐情深意重,爱恋炽热。
从《大漠盐湖之恋》的创作艺术上来讲,作者的确下了一定的功夫,在诗意上追求高远、浓厚、凝重,在诗句上追求平扑、精炼、流畅,作品不乏辛辣与幽默。他的散文不受束缚,注重人物与自然的刻画,志在表达生活,读来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并启人深思。
发英先生是一位来自基层的普通员工,不是什么科班毕业,也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培训,在新闻写作和诗歌、散文方面的造诣纯粹是自学。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坚持。在阿拉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从事人民武装工作20多年,军旅生活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他低调做人,默默做事,持之以恒,练笔不缀。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笔描绘着身边的故事与内心的轨迹。相信读者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力量,从容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
发英先生笔名叫朝阳,可以想见,在他的心里,永远蓬勃着朝气,蕴含着奋发的活力。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中又浮现出那5手提袋窄窄的纸条......
前一篇:牛劲十足向前冲
后一篇:孟根:这首歌的词曲是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