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可以这样写
----在《我的科尔沁部落》首发式上的讲座提纲(节选)
我对故事的研究是从2007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我做社党委秘书,那时候把我带到故事领域的是“公文化”的脑袋;而在做秘书之前,我做的是经济版的编辑记者,带进故事领域的是被经济化了的头脑。这就意味着在做故事之前,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和故事无关,除了文字。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都有写故事的潜质,无论是谁写故事都有可能写好,这和你之前是否写过故事无关。
2007年,我在党办秘书这个学科上毕业了,没有毕业证书,因为领导觉得我没有完成学业。不管怎么说,我做了个逃跑的学生。没跑出去多远,忽然校长从后面追上来,大喝一声:你小子跑了和尚还能跑了庙?去做故事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说完,满怀深情地用凶狠的目光看着我。我当时就看出了目光后的潜台词:还想干不,干就听话。
前面没有给我堵截,后面就一个追兵,我投降了,而且下了保证,我一定要干好。话是这么说,一没可供参考的蓝本,二没有现成的经验,三我本人只会听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怎么干好啊?那时候,我和不会写故事的人就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和厨师和食客的关系一样,你可以评论这个菜好那个菜香,但是你会做吗?不会!
箭在弦上,前面就是目标,发吧。我先去问领导,故事咋想,领导说你研究研究,然后咱们再一起研究。我当过秘书,自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自己研究去了。那时候,我已经从传统文字爱好者过渡到网络文学爱好者了,市面上有句话叫有困难找交警,我这困难估计警察叔叔也不管,那好,去找网络吧。百度了一下没有关于故事写法的内容,倒是搜出了一些故事,理论上的东西没找到。要知道那时候,我需要理论的支撑。我有点傻眼。这时候,有人开始恭维我这傻小子不错,干的是“一把手工程”。这一恭维,我压力更大了,我说哥们,我都掉井里了,你就别压石头了。
知道难,也知道是一种信任,便想方设法去琢磨。还没准备好,时间到了,该上班了,版面已经预告出去,只好硬着头皮去做,记得第一个故事是“咬文嚼字的李永生”,几易其稿算是应付过去了,第二期是一个一个狱警孔胜花的故事,就这样做了几期,渐渐找到了点感觉。
言归正传,故事究竟该怎么写?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时候是我离开了《百姓故事》,积累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明白,其实,写故事没那么难。也算是“离开以后才明白”。
所谓故事,主要说的是事,事是人来完成的,人做的事可以在我们笔下写出故事来。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只要有时间推移,只要人在呼吸,都会发生故事。比如说一个人去了厕所了,畅快淋漓后抬头一看,没纸。这就是接着引发故事。那就是要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儿。我们可以假设一个脉络:他失恋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为什么失恋了,他是第一次失恋了?他是主动失恋还是被失恋?他的女友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在什么环境下认识的,在认识之前他们是做什么的?等等,一串问号的答案,就是我们要写的故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你在采访或者了解一件事的时候,很难从被采访者嘴里问出心理等东西,那就靠想象,根据故事发展的背景、人物性格合理想象出故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再比如我来通辽,也可以写成故事。在来不来,能否来成行,怎么来,来了做什么,等方面进行顺序或者倒序、插序的描述,就可以写成故事,所以,喜欢写故事的朋友不要愁写不出故事来。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科尔沁部落》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个很好的故事,故事的标题可以叫《出书》。陆文字老师、雅君、保才、王玉涛老师都能写出很精彩的故事来,我也能,其中的每个作者都会写出故事来。
同样一个故事,不同人写出来效果不一样,因为文无定法。陆老师写,可能会让这个故事很厚重,能够融入文化的内涵,王玉涛老师写,可能会写得很轻松,娓娓道来;雅君写,会将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成为故事中人,保才则新闻性、纪实性更强一些。
我要是写这个故事,可能会借助小说的笔法。比如开头,我会这样写:科尔沁部落要出版作品集,当有这个念头时,沈保才就兴奋起来。
一个故事,必须有一个关键人物,我之所以选择保才做男一号,是因为让他充当这个角色,是因为我还算了解他,容易把握运用哪种语言。写他,可略带调侃。
科尔沁部落出书,沈保才同志为什么想起出书就兴奋呢?他和这个部落有什么关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半老不老的作家,已经有四部作品著作问世,按理说不应该兴奋才对,这就设置了悬念。至少认识他的朋友想知道他为什么兴奋。短暂的悬念之后,给出一个答案,书是网友作品集,主编还有一人是鲁雅君。网友作品集在内蒙古第一次,是个让保才同志兴奋的理由,读者找到答案,可忽然看到书的另一个主编是鲁雅君,难道主编鲁雅君也是保才的一个兴奋点?后来,通过讲述,读者又明白了,原来鲁雅君是部落酋长,书的主编是他们两个人,而且连副主编都没有。到此时,读者就解开了悬念。
写故事,表达方式因写作内容不同而不同,但是悬念的设计也十分关键。文似看出不喜平,没有悬念的故事,通常不会有很好的阅读效果。关于《出书》这个故事,还可以这样将悬念进行到底:出书是要花钱的,钱谁出?这个是个关键点。大家出书的用意是好的,选题的策划也是好的,哪方面都很好,就是需要钱。两位主编想来想去,辗转反侧了好久,终于痛下决心:集资。但是作者愿意出这个钱吗?一系列问题又生发出来。
钱的问题解决了,书号问题,编辑、校对、联系印刷等等都会发生一些枝枝叶叶的故事。然后是序。一本书序的作者很重要,谁来写,是个问题。雅君和保才想到了通辽市宣传部,可是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是网友的民间行为,找官方会不会被误解,让领导写序,是不是想要经费等,其实他们还真多心了,市宣传部是很开明的,大家都误解了官方和民间的关系。于是找到了刘春,刘春小眼睛一瞪:我和人家也不熟,要不就从熟人处下手吧,都说太熟了不好下手,那是指对女同学,写序这事不一定这样。于是刘春找到熟人网络处的笑铁处长,想让这个管网络的官来写这个序,似乎天经地义。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心就放到肚子里了,让网络处处长写序,算是找到正主了。可是笑铁处长的一句话又把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写不合适!
接着他解释,你是民间的,书是自发的,你和大家都熟,还是你来写。问题是刘春名不见经传,加上相对年轻,资历尚浅,怎敢揽这磁器活儿,于是耍了个小聪明:让部长写吧。
请大家注意,这里又是一个悬念。要知道,很多领导是不轻易给人写序的,因为他们写序,代表了一种态度。刘春的这个提法,确实有点冒失了。
这时候笑铁处长说,是沉思了一阵儿才说:我试试。悬念又出来了;能不能成功是个大悬念,等待答复的过程是悬念的内容。刘春心里也没底,因此在中间过程中也忐忑不安。故事写到这里,如果作者很高明的话,用心理描写很容易吸引着读者读下去。
几个星期后,答案有了,部长同意写序。到这里,故事似乎尘埃落定了,其实没有,后来又发生了研讨会的故事,故事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武随文部长出场了。到了这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就不往下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