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板
(2010-04-14 19:40:43)
标签:
苏源4s店车饰汽修老板上海杂谈 |
分类: 百姓故事 |
22岁,苏源学徒期满,该是自己闯荡的时候了。不用费心思去选择行业,开汽修厂是他的梦想。说干就干,可是万事开头难,难在钱上。父亲支持了他,父亲当时的想法是,苏源还年轻,经得起折腾,如果做不成,转行也来得及。
苏源的想法却是必须成就一番事业,实现做老板的梦想。元腾汽修厂就在父亲微薄的希望与苏源雄心勃勃的壮志的碰撞中开业了。
第一家店开在海东路809号。2001年,这里还没有发展,是典型城乡结合部,再往东,就是农村了。有停车场地、房租便宜,位置偏了点,但是酒好不怕巷子深。苏源信心十足。
有信心是基本条件,有资金才是汽修厂运转起来的条件,苏源除了父亲帮助的房租费用,没有其他资金,这让他的开局异常艰难。苏源不怕,堂堂七尺男儿,被困难吓倒太没出息,于是,他便一边赚钱一边购置必要的设备。好在他的技术好、对人真诚,很快就有了老顾客。
这一年,苏源顶着汽修厂的招牌,老板、工人一肩挑。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就这么撑下来了。年底一算账,赔了两万五。苏源有点上火:刚开始创业,不挣钱也就算了,怎么能赔钱呢?父母心疼儿子,说:“这个行业不赚钱,干点别的吧。”意思是赔就赔了,干点别的吧。苏源当时没有给老人答复。
这时候,叔叔告诉他一个消息,有份正式工作,事业编,年工资三万多,工作稳定。父母对这份工作充满希望,苏源也犹豫。他必须做出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选择决定将来。安稳的工作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而接着开汽修厂,未知因素太多,苏源一下子想不出那么远。
那年的春节天气很冷,苏源坐在厂子门前,望着白雪覆盖的乡村,心里反复掂量着。自己从巴彦淖尔市的农村到呼市学徒为了什么?三年学徒付出的辛苦为了什么?自己的理想难道就这样放弃?几个问号下来,他坚定了信心,回家告诉父母:“我就想创下自己的一份产业。”见儿子如此决绝,父亲看了他一眼,默许了。
第二年,汽修厂没赔没赚。苏源却有了信心,既然没赔钱,那来年就能赚点。这时候,他想到了转型,从修车转为汽车装饰,厂子名称改为汽车服务部。但是,积累下的客户,让他放不下汽修,索性两种业务都做。实际上他仍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只是业务拓展了。但是他聘用了5名工人,“厂”有了工人,才有了“厂”的样子。这一年是2003年,他赚了3万多元。
按照他的设想,不应该只赚这点钱。不过苏源心里踏实了,这样坚持做下去,目标一定会实现。他的目标是年赚15万。
到了第五年,苏源年收入8万元。事业向着预想的目标迈进了。他的思想也从自己即当老板也做工人开始实现向只做老板上转型。
2006年,苏源将具体工作交给工人,自己开始做操盘手。他要进行进一步业务拓展,目标是攻下4S店。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广本新田4S店。和这家店合作,将会给自己带来最佳的业绩。第一次去谈,对方没有拒绝,让苏源有了信心。第二次去谈,让留下企业资料。如此下来,跑了20多次,对方被小伙子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签约了。接着,苏源连着攻下了12家4S店。
这一年的成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事必躬亲,只能做小事。放手让别人做事,给人权利,自己才能腾出时间发展。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准备做全职老板。
2007年,他彻底放弃了汽修,做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汽车美容行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做汽修,自己虽然有工人,但是老客户除了他,不让工人动手修车,有时候他不在,客户甚至坚持等他回来。这样下去,他只能徘徊于老板和工人之间,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做更大的事业。他必须实现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型。第二,他要做中高端车饰,在原址,车饰品价格突然提高,很可能不会被老客户认可,要想做好,必须从头来。
下定决心,他将这家店盘了出去,转而杀到汽车美容店比较集中的胜利路,更改店名:元腾车饰。同年取得了“琥珀光学”内蒙古总代理的资格。在这里,苏源做开了真正的老板。
苏源做老板有个特点,那就是他不允许员工问他:老板你在哪儿?他给店里做了详细规定,给员工主事权,如果你不能做主,那就不应该成为元腾车饰的一员。信任员工,给员工权利,让苏源有了更多时间考虑事业的发展。去年,他在利丰汽车城开了第二家店:琥珀光学专营店。两家店加起来,已经有11名员工。
苏源及时调整思路,开始天南海北地取经。一次,上海的朋友告诉他,有家汽车美容店做得很有特色,建议他来看看。他二话没说就飞到了上海。回来后,他要求员工按照自己学习到的去做,而且要求必须坚持做,“这是花6000多块钱学回来的”。舍得在学习上投资,让苏源在同行中渐露头角。在呼和浩特市现有的汽修、美容700多家店面里,专业做美容的有300多家。苏源的店在这个行业里,排名靠前。
高度决定影响力。苏源对市场和服务越来越敏锐,常常能超前预见市场形势,这让同行羡慕不已。现在,他的旗下已经有16家经销商,他的新目标是:让产品在全区覆盖面更广,自己做个更合格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