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康巴什
(2010-04-05 19:39:11)
标签:
内蒙古写手联盟鬼城鄂尔多斯评论杂谈 |
分类: 三哥观点 |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的时候,很可能要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鬼狐的意念里,在这个氛围,写听来的故事。而听故事的时候,讲故事的人,也会故意营造一种诡异的氛围,如此,他的故事会更能扣人心弦。
这只是我个人的揣度,文人写小说,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在网络上读鄂尔多斯康巴什关于鬼城描写的文字时,我能很深刻地感觉到作者在刻意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人少、车少,甚至天气也是晦涩的。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应该先就定位在鬼城上了,然后说事。我也是写字的,在康巴什的描写上,我确信能够把这里写成仙境。只要入笔定调先有“仙”意就可以了。比如那几个清洁工,工作强度不高,工资并不低,这不是神仙的日子吗?比如它的空,我可以写成黎明前的沉寂,用空来衬托即将到来的蓬蓬勃勃。
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形成的文字自然也有了天壤之别。
鄂尔多斯我没少去,知道康巴什这个名字还是在半年前。当地的几个朋友见我对康巴什知之甚少,没少给我介绍情况。我还趁着点酒意感叹了一番。感叹什么?感叹的不是康巴什之新,而是鄂尔多斯城建规划的大框架。发达省区,居住旧城,上班在新城,屡见不鲜了。那是因为,那些城市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鄂尔多斯这样做,也具备了这样的实力了。不缺车,不缺钱,完全可以如此设计。这样理解,康巴什的诞生,确实是大手笔。
为什么被说成了鬼城,而且炒作得沸沸扬扬?
目的性很难说。明星都有绯闻,绯闻和明星天生绝配。鄂尔多斯有了绯闻,是不是同理呢?炒作鄂尔多斯也能成就媒体知名度?也许吧。
康巴什其实只是个5岁的孩子,只不过它是富人家的孩子,穿几件好衣服,就横遭指责。好像富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城建标准高一些就犯了众怒了。
康巴什现在不是空吗,那再过5年呢?我记得我刚买了现在的房子的时候,看见周围什么也没有,心里那叫个失望。可是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了中心地带了,只用了10年时间。那么,10年以后的康巴什是什么样子的?新中国60年,变化大了去了,很多变化几辈子都想不到。康巴什就不能成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现在拿康巴什说事,确实早了点。
当代社会,早不该是枪打出头鸟的时代了,这个社会很宽容,已经完全能够接受新生事物,那么,对于一座新城康巴什,还有什么不能放过的?有必要口诛笔伐吗?鸡蛋里自然没有骨头,但是想找出来,也不是难事。现代科技条件下的鸡蛋里孵出狮子也有可能。呵呵,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