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乌海刘春内蒙古日报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观杂谈 |
分类: 三哥观点 |
6月1日,我提前一天赶到乌海,到内蒙古宣传部组织的科学发展观新闻采访团报道。到车站接我的是乌海市宣传部外宣科丁科长和乌海市文联副主席赵大姐。赵大姐说,这几天我和科学发展观办公室王处长陪你采访。丁科长我已经认识了,赵大姐是第一次见,但是因为她的文联主席的身份,一下子便拉进了我们的距离。
第二天下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大公报、内蒙古电视台的都相继赶到,因为这几家报社的记者几乎都是内蒙古日报社出去的,也都是好朋友,这让我有些兴奋。开外新闻联席会,掌握了一些新闻线索,我便和赵大姐商量了采访行程。
紧接着的采访便开始紧锣密鼓起来,因为赵大姐衔接得很好,我们的采访没有浪费时间。当然,我没有随团采访,毕竟国家媒体和区内媒体着眼点不同,独行,是我最佳选择。
乌海是塞上老刀工作过的地方,想想这老爷子的敬业和严谨,我也不敢怠慢,不管是哪个部门安排了的行程如何繁琐,我都遵命,只是适当地根据我的素材需要,调整了停留的时间。并且,我采访的并不是部门领导,而是从受益百姓那里问情况,因此,我接触的人,70%以上普通百姓,得到的一手材料,也出自百姓的感受。当然,官方的情况,也就采取了听汇报或者座谈了。
连续两天下来,我感到累了,我知道赵大姐一定也累,我便赶到很歉意,说起来,赵大姐就说,你来写我们,都不怕麻烦,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另外,被采访单位对我的采访都很重视,也都做了精心安排,我,不能负了基层单位的一片苦心和对我职业的尊重。累,也就不重要了。
4日晚上,采访结束得早些,不到7点我们就回到海勃湾了,赵大姐说,你这些天也太清醒了,不能总这么清醒,这两天我们一直保护你,你让你喝酒,今天晚上你得喝醉,不然你记忆不深。确实,这两天很多酒都被挡住或者被报社乌海分社的海东兄弟替了,看来今晚确实会有一场恶战了。
我们去吃灶台鱼,是赵大姐私人请客,因此也少了些官方色彩,来的人也都是朋友(相识不久,甚为投缘)。鄂乌分社社长王大姐、分社记者海东、赵大姐、王处长、乌海日报王总编辑、记者部主任郭臣及这几天一直给我开车的小伙子,八个人坐得满满的。
赵大姐快人快语,说今晚我要和你一对一地喝酒,你一杯我一杯。我向来对喝酒心里和行动上都没底,可是没底也得喝,很快,一杯没了,是我主动喝的。我身边的王处长这几天喝酒总是借故逃跑,被我们给起了个外号叫“王跑跑”,可是这次却没跑,主动喝完了两杯,到另一个酒桌应付了半个小时,又返回来继续喝酒。乌海日报的王总编通常不参加应酬,这次却频频举杯,让熟悉的人感到很意外。
七个人喝了五瓶白酒,后来我都忘了和赵大姐一对一喝酒的事,记忆出现了空白,甚至不知道如何回到宾馆。第二天,在采访的路上,我问赵大姐:我们好像去吃鱼了,我怎么没见到鱼?赵大姐说,这就对了,这就喝好了。虽然我浑身没有不难受的地方,可是真的很开心,就冲大家对我的这份热情。
他们都说我没架子,有亲和力。其实,不就是记者吗,现在随便扔块石头,能打着好几个记者,况且都是分内的事,有什么架子?此行收获最大的,是赵大姐这几个好朋友,至少,再去乌海,我不会寂寞。
采访结束了,我婉拒了赵大姐等朋友的挽留。他们也累,工作结束了,我不想再麻烦大家了,于是决定晚上返呼。
今晨到了家里,按照父子协议,我每次出差,都要给儿子买个玩具,买了玩具,我才感到自己很疲惫,睡了一觉,还是没有缓过来,就在结束这篇博文的时候,大学同学同宿舍的老五从鄂尔多斯来了,我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