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蒙古日报百姓故事地震台文化 |
分类: 百姓故事 |
6月10日,我们采访了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乌加河地震台,一个下午时间,我们的记者都在和地震台的工作人员交流,并且登上地震台设在色尔腾山间放置地震监测设备的250多平米的山洞。此行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国内国际不能预报地震的原因和工作人员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现实。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那里的人的孤独和寂寞。(《百姓故事》将于近期发表本报记者采写的新闻故事《色尔腾山下的“孤岛”》。)
现将部分照片发上来,先睹为快。
我们正在采访的时候,14点05分,监测设备显示了阿荣旗地震的讯息。
这是汶川地震地震波曲线图。
监控室内24小时有人值守,一有地震,立刻层层上报。
工作人员硬是踩出了一条上山的路,这条路的原始状态就是这样的。台里在1996年配备了上山的摩托车,但是骑着摩托车上山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女同志值班,还需要步行。
我们的到来,使地震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顶着骄阳,我们到地震台的山洞里探秘。
这个很讲究的洞门就是放置地震监测仪器的地方。听说修建这个山洞用了两年的时间,并且没有借助任何机械工具。
山洞里只有十几度,和外面的高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王台长让我们在进门的山洞里停一会儿,以免感冒。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觉得一下子从蒸笼里到了冷库。
这台仪器设计相当精密,我们的到访,其实很不受欢迎,因为任何一点轻微的震动,都将被它传送到山下的电脑上,这将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这个盛满蒸馏水的装置能监测很轻微的震动。
王台长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预测地震的能力还有待改进,“上天容易入地难”。但是他们为将来地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这些密封门都是相当严谨精密的,是用在船舱上的产品。
山洞顶端凝满了水珠。
要不是有人带路,我们可能会在山洞里迷路。
下山了,我们的记者已经没了力气,而王台长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爬上爬下。
王台长说山上的一个避雷装置是他们人工安上去的,因为没有任何施工单位和个人愿意冒险爬上海拔1000米的山上去施工。
后一篇:没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