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内蒙古日报《百姓故事》专刊刊发了胡志国写的《英雄手迹面世记》(点击阅读原文),讲述了通辽市收藏爱好者王宏造发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手迹的故事。故事见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7月17日,《百姓故事》专刊刊发了胡志国写的《英雄手迹面世记》,讲述了通辽市收藏爱好者王宏造发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手迹的故事。故事见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当日,一位名叫伊克夫的读者给《百姓故事》写来一封信,信中提出:嘎达梅林手迹是伪造的。理由是嘎达梅林不会汉语,更写不出这样好的书法;手迹中频繁出现简化字,而简化字是建国后才发布的。信中还提出孟青山是否为嘎达梅林的汉名也应由历史学家确定。并要求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他的来信。 
因为伊克夫的来信后没有详细地址,编辑没有及时回复。
为了慎重起见,7月底,编辑到通辽出差,带上了伊克夫的信,交到故事作者胡志国手中。后来胡志国告诉编辑,他已经把信转交给王宏造。
8月5日,王宏造给伊克夫写了回信,但是因为没有地址,由胡志国转到编辑手里。信的内容如下:
关于嘎达梅林手迹所引起的疑问与伊克夫先生商榷
看了伊克夫先生给内蒙古日报《百姓故事》专刊的信。关于嘎达梅林手迹真假提出的几个问题,答复如下:
一、伊克夫先生问嘎达梅林既有本名,也有官名,怎么又出来了汉名字?《哲里木盟志》记载:嘎达梅林(1892-1931)蒙古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因他在兄弟4人中最小,所以人们称他为“嘎达”。当了旗卫队的军务梅林以后,人们称他为“嘎达梅林”。
二、伊克夫先生又提及嘎达梅林是否会书法的问题。《哲里木盟志》记载:“嘎达梅林少年时期到达尔罕旗王府给笔其根格勒当差役,后来到旗卫队当兵。他自修文化、蒙汉文兼通,于1917年被提升为札兰。1925年被晋升为军务梅林。”
三、伊克夫先生说:“王宏造同志可能说他收到的是真迹,那简化字又如何解释呢?”关于简化字一事我不想多说,但伊克夫先生提出来了,只好说上几句,我在几年的收藏中经常遇到简化字,如道光通宝的花钱,背面天子万年就是现在用的简化字“万”字,民国时期的手抄本、油印本经常碰到門写成门,鬥写成斗,風写成风。王刚在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中说:”仅凭简化字来鉴定文物的真假是不足为证的。简化字各朝都有,宋朝也有。此观点在收藏界已成共识。
对鉴别一封老书信,我感想如下:应该看纸是否与所记载的年代相符;看书信格式、书法、语言与当时的年代是否相符;看墨及墨的渗透度是否和当时的年代相符;看印和印泥是否和当时的年代相符;看是否有当时未流行而解放后流行的简化字;看这封老书信的老旧程度,是否自然旧,有无作旧的痕迹。
我想,看一封老书信的真假,以上几条是很关键的,不全的地方望专家指教。
以上是我对伊克夫先生“关于嘎达梅林手迹”提出几点质疑的答复,正确与否我们共同商榷!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究竟谁有理?
就在编辑与通辽市有关人士联系的时候,11月20日,伊克夫在没有收到编辑回信和报纸的反馈后,写信给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将信转到报社总编辑贾学义手中,贾总编辑将来信批转到编辑手里。
在这封信中,伊克夫称《英雄手迹面世记》为虚假报道,还说王宏造曾将两张“手迹”索价2万元。他指出了手迹造假的五个理由,原文如下:
第一,1931年(民国20年)嘎达梅林已去世,他的汉文不太好,写不出如此好的书法。
第二,在张作霖时代没有简化字,建国后才发布简化字的法令,但“手迹”中出现了简化字“许”字,这绝不可能。
第三,“手迹”中“孟青山手谕”又出现了简化字“言”字,在正文中出现了“误”字、“们”字的简化字,这不可能。
第四,更奇怪的是,至今仍未简化的事字,嘎达梅林也简化了。
第五,第二幅书法正文落款是“民国二十年”,是嘎达梅林逝世一年后,即1932年写的,死人能写字吗?
他还给周围的朋友看了报纸上刊发的手迹照片,他的朋友都认为是假的。
凭这1932年的时间概念,手迹真假应该明确了,逝世的人当然不能写字。当日,编辑给通辽市史志办编审、《嘎达梅林传》作者刘忱打电话进一步求证,他说手迹应该是真的,日期问题他正在考证,这也是他当初提出异议的地方。但是,从纸张鉴定上来看,书信应该出自民国年间。
正在疑惑的时候,11月26日,一位自称嘎达梅林亲姐姐的孙子、名字叫乌力图的87岁老人给编辑打来电话,说自己在6、7岁的时候见过嘎达梅林,据他回忆,嘎达梅林不会汉语,也不会写汉字,但是他也说不准。
乌力图老人的来电使手迹的真伪之争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那么嘎达梅林是不是孟青山,他究竟会不会说汉语,会不会写汉字?究竟是王宏造伪造手迹还是买到的手迹本身就是假的?究竟是通辽方面的专家鉴定有误,还是伊克夫所指有理?带着疑问,编辑再次找到故事作者胡志国、收藏者王宏造、刘忱以及通辽市收藏协会会长李赓文。
胡志国提出,是不是笔误?刘忱否认了这种假想。
就在伊克夫的第二封信转到编辑手里的时候,通辽市收藏协会会长李庚文的来信发到百姓故事的收稿电子邮箱里。信的原文如下:
内蒙古日报社百姓故事版编辑:
——就伊克夫给贵报函的几点看法:
一、简化字民国前就有之;
二、手迹是在一堆旧书信中捡选出来,当初无人知道孟青山就是嘎达梅林;
三、嘎达梅林,嘎达就是“老小”;“梅林”是官名;孟青山就是他的汉名!
四、嘎达梅林汉字写的很好,原件本人曾见过,毛笔字一般,谈不上书法,蒙族人会写汉字不稀奇。
收到李庚文的来信后,编辑和他通了电话。他认为,落款的时间可能是出于笔误。他告诉编辑,嘎达梅林的书信是从收藏协会副会长包长命手里买的,不会存在假的问题。当时,包长命也没在意这两封书信,否则,他不会以20元的价格出售。但是通过他本人仔细鉴定,嘎达梅林的手迹应该是真的。他说,不管手迹是真是假,大家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讨论一下。
嘎达梅林的身份及汉名的争议,有史料记载,应该无误。那么,手迹出售又是怎么回事?
胡志国说:“故事见报后,通辽市有人曾委托我,问王宏造2万元卖不?王宏造当即表示不卖。他说我花几十元钱无意买来的,没指望靠它发财。后来内蒙古博物馆有人来电话找到王宏造,要买嘎达梅林手迹,王宏造说“当地有人给2万元都没卖”这样的话。而王宏造在和编辑通电话的时候声明:自己根本就没有卖的想法,准备在通辽市成立嘎达梅林博物馆的时候,无偿献给博物馆。
发稿的头一天,编辑给刘忱打电话,询问关于手迹落款日期的鉴定结果,刘忱说,时间是不对的,但是内容问题不大。
手迹纸张和墨的鉴定所得出的结论肯定了手迹有真实性的可能,那么,最为关键的落款的时间问题就成了手迹真假的悬念了。本刊将进一步关注事态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