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故事(四则)

(2007-11-07 22:15:50)
标签:

职场/励志

记者节

内蒙古日报

百姓故事

分类: 百姓故事
再有一个多小时,就是记者节了。本来,我准备为记者节写点东西,但是,就是在这篇博文发出来的前20分钟,我还在办公室加班,做一块记者节的版面,活干完了,大脑也空了,好在我的同仁圆了我的心愿。这是我约来的由我的同事、同行写的或者采写的记者的故事,我看了很感动。他们对我来说,是激励也是鞭策。在这里,我向工作在一线的记者同仁们问好:你们辛苦了!

 

都市夜归人

内蒙古日报记者●海粼

 

    如果一个人连续熬夜三个月,那么他的身体恐怕早就吃不消了。但是有些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往往要连续熬夜几年,甚至几十年。报纸的校检人员就属于这样一个群体,很多人称他们是都市的夜归人。
    巴图查干有着23年的夜班纪录,他说:“等到退休了,第一件事就是改改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妻子儿女都希望我有个好身体。”
    年纪越来越大,年轻时能扛住的活儿,现在还能扛,但是对身体的损伤却难以估计。从2004年到现在,巴图查干瘦了30斤;僵硬的颈椎引发的头痛时常折磨着他。
    颈椎病、神经衰弱基本上是校检人员的通病。当都市的灯火悄然熄灭,人们酣然入梦了,他们却通宵达旦,异常忙碌。
    巴图查干的朋友们都知道,聚会不能定在晚上,那是他的工作时间;巴图查干的家人都知道,出游之类的家庭活动,不能安排在上午,那是他的休息时间。
巴图查干平静地讲述着他的生活,他说:“这也没什么,这是我的工作,我得负责。”
    每一位报人心里都清楚,一名优秀的校检人员不但政治素养高,而且博闻广识,他们能够敏感地勾掉稿件中的各类错误,严把报纸的最后一关。公众手里的每一张报纸,无不浸润着他们的心血,而他们的名字很少像编辑记者那样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巴图查干默默无闻地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他找到的差错不计其数。十七大期间,内蒙古日报的校检系统高效运转,许多夜班人员彻夜不眠,确保了报道的准确无误。
    每个月巴图查干要检查36万字,他说:“每当拿到报纸版样就高度紧张,如临大敌,只有报纸干干净净了,才能松口气,我的工作是要找出错误,绝不能犯错。”
    无数个夜晚,下了夜班的巴图查干都要穿过沉沉的夜幕;他悄悄地开门,在床上躺下,睡得很轻。日渐懂事的儿女不一会儿就起来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洗漱,怕吵到劳累了一夜的父亲。

 

井下600米

内蒙古日报社呼伦贝尔分社记者●江新辉

    干了十几年的记者,有过昼夜兼程奔赴火场一线的经历,有过被困雪野饥寒交迫的惊魂,有过中秋节在无人区与官兵们热泪盈眶的拥抱,也有过奔波数十天沿边境口岸采访的艰辛……回想起来,有些经历已经在脑海中渐渐淡去。然而,那一次在地下600米深处的洗礼,却始终不能忘怀。
    那是2005年8月,我来到了大雁煤业公司二矿,这座矿井曾经发生过震惊全国的瓦斯爆炸事故,那时记者也曾在这里进行实地采访。
    下这个矿井,说实话心里有点“怵”,但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到第一线,不下,有愧于记者的使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
    昏暗的巷道中,我步履蹒跚地走着,穿过两道巨大的风门,湿热的风扑面而来,气温骤然升高,本就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们立即汗流浃背。二矿团委书记张鹤告诉我,最难走的1920 米巷道开始了!果不其然,脚下的路越来越难走,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还要猫着腰爬上梯子,从运输皮带的这一侧转到那一侧。坡度大的地方,站立都很困难 渐渐地,伴着机器的轰鸣声越来越大,矿工也多了起来,在地下行进2个小时后,采煤工作面终于到了。
    “要说咱矿工最高兴的事,那就是出煤,只要机器一响,溜子一转,嘿,心里那乐啊!”一名工人满脸煤灰,咧着嘴笑。
    “苦是真苦,可国家要用煤啊,咱矿工说不出大理论,只知道出了煤,就是作贡献。” 一名工人用明亮的眼睛看着记者。
    趴在这来自600 米井下的原煤上,一块块乌黑的煤炭在矿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记者突然明白了:这一块块煤不恰恰就代表着一个个矿工吗?他们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
    返回地面,计算了一下时间,从下井到升井,整整4个半小时。此时,记者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水靴里出的汗“咕哧咕哧”地响。坐在食堂里,记者要了一杯冰爽的啤酒,举起杯,一句话脱口而出:“向600米井下的矿工们致意!”

 

生活和工作快乐地融合

内蒙古日报社通辽分社记者●丁燕

 

    今年6月底,新婚刚刚一个月,我接到了去通辽分社锻炼一年的消息。从和丈夫谈恋爱到结婚,我们从未分开过这么久。得到消息的那天,我默默处理了手头的工作,回到家中悄悄地将丈夫不同季节的衣物分类放好。
    “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和我说?”终于,细心的丈夫察觉到我的异常。“前几天领导找我谈话了,正式通知我7月1日去通辽分社,在那里锻炼一年。我们单位有这样的传统,年轻记者都要去基层锻炼的。”平时说话声音很大的我,此时却只能从嗓子眼儿里挤出这几句话。“哦,下去锻炼也好,这说明领导重视你,对你的成长有好处……”丈夫的支持没能让我沉重的心情轻松起来。
    初到通辽的日子比较难过,每天晚上九点钟准时与丈夫通电话成了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
    到通辽的第二个星期,我去旗县采访。在奈曼旗的几个苏木、乡镇,我看到虽然时逢大旱之年,可当地政府领导及农牧民们都干劲十足。他们的精神状态让我感动,更让我振奋,只恨自己太笨拙,无法将他们一一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去感动振奋其他人。也是那段时间,我了解到了报社领导让我们年轻记者下来锻炼的苦心,原来基层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对于我们新闻记者来说,基层有那么多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值得宣传报道。
    如今,我来通辽分社已经工作4个多月了,写了一些稿子,也交了一些朋友,通辽对我来说,已不再陌生。同时,我和丈夫更甜蜜了。除了每天一个长途电话和若干个短信外,我们还利用起了比较原始的通讯方式,即每个月互写一封信。当彼此洋溢着浓浓爱意的信件寄到对方手中时,我们找到了热恋时的甜蜜。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原来生活和工作可以快乐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工作。

 

从“小巷总理”到无冕之王 

牙克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彩霞

 

    记者职业在我的眼里充满了神秘,无冕之王的光环让我崇敬中有着好奇。今年8月1日,38岁的我离开居委会副主任“小巷总理”的位置,走入了牙克石人民广播电台调频部,成为《百姓20分》栏目的记者。
    2005年,牙克石电台在全市264个社区居委会干部中选了30个信息员,我有幸被选中。紧接着的近两年里,我把自己在社区的见闻全部变成文字,写给电台。科右中旗的宝姑娘坐着人力三轮车改成的婚车,嫁给了丈夫,如今一个开店,一个打工,幸福生活着。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于是《同在蓝天下,一样的阳光,一样的笑脸》、《雷锋精神在社区闪光》、《呼唤真情》一篇篇文章飞向牙克石调频广播107.4,也许是冥冥中的约定,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感动了我,我也感动了电台。
    今年7月份,电台领导问我想不想当一名专职记者,当时我第一反应“天下真有掉馅饼的事”?我当时没答应,我非常喜欢这个职业,近乎于崇拜。我知道选择这个职业,我所欠缺的东西很多,38岁的女人,没学过新闻专业,我能行吗?考虑了一个月,还是经受不住记者这个职业的诱惑,来到了电台。选择了就没有后退的理由,我只好用努力来报知遇之恩了。
    第一次独立采访,瓢泼大雨从晚上7点下到9点,我全身都湿透了,病了两天;第二次采访录音话筒没打开;第一次交稿洋洋洒洒一大篇,在编辑手里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
    生活告诉我,只有小记者,没有小新闻。百姓关心的就是我关注的,以笔墨体察民意,用电波反映民情,亲身参与故事中,感受中多了一层深重。(这篇稿子因为版面的关系,没有发出来,准备发表在下期《百姓故事》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