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烧麦史话

(2007-10-27 16:44:42)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人文/历史

分类: 三哥观点

中午从外面回来,岳母说要去吃烧麦,她请客。这好像是她的一个心愿。上次她来我家,我便在家附近的“老绥远烧麦”请一家人吃了一顿,七个人,花了不到100块钱。岳母对于我请她一直耿耿于怀,她总说我们挣钱不容易,自己有钱,应该她花钱才对。

 

岳母今年70多岁,嗜烟,耳聋。性子急、心肠好,对自己的子女,无所求,但能付出,便固执地自我承担。因岳父在呼市看病,需长住,岳母曾拉拉扯扯地塞给我500块钱饭钱,令我哭笑不得,后来我争执不过她,接了钱,待她走后,我又将钱给了岳父。

 

在我安顿儿子刘一典准备下楼时,岳母已经带着岳父和妻弟下楼了。

 

步行5分钟便来到“老绥远烧麦”馆。这是去年开得一家店,二层楼,通体灰色建筑。开业以来,一直食客如云。人们闻名而来,就是冲着这老绥远烧麦而来。其实,无论从店面装修、文化布局还是烧麦味道,这家都不算是很经典的,至少,和久负盛名的麦香村是没法比。

 

但是人们还是来了,很宽敞的停车场经常停着各种豪华车辆。

 

“老绥远烧麦”可能是经营者假借“归化城烧卖”的名气,也可能是自己的另外一种创意。但是说起“归化城烧卖”来,却是很有历史了。

 

归化城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由阿拉坦汗妻三娘子所建,明朝廷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将“三娘子城”赐名为“归化城”。清乾隆初又在归化城五里外另筑新城,因绥远将军驻节该城,称为“绥远城”。民国时将两城合并为归绥县。解放后改为呼和浩特市。

 

“归化城烧卖”因城而名。元代,,烧麦也称“捎卖”,明代称“纱帽”,清朝称为“鬼蓬头”。据《缓远通志稿》载:“惟市内所售捎卖一种,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归化城捎卖,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那时候的烧卖,都是在茶馆里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浓的砖茶,一边吃着热腾腾的烧卖,天南地北地聊着旧事与新闻。 


    烧卖是用特制的擀面锤(烧卖锤)把和好、揉透的面,垫上土豆粉擀成薄的荷叶皮,然后用新鲜羊肉切粒配葱姜等作料拌成馅,再勾以熟淀粉,成为干湿适度,红、白、绿相间,香味扑鼻的烧卖馅,把馅放在烧卖皮里轻轻捏成石榴状,上笼蒸7至10分钟即熟。烧卖出笼,顿时鲜香四溢,观其形,晶莹透明;食其味,清香爽口,味浓不腻。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夹起来,垂垂如细囊。

 

有这样的历史和味道,难怪烧麦为人们所追崇了。

 

一家人坐定,10几分钟后,烧麦便端了上来。我对于烧麦不大感兴趣,但是我的饮食喜好左右不了这种食品被人喜欢的现实。老人们尤其热衷于此。我想,岳母也一定喜欢吃烧卖吧。然而她吃得并不多。

 

往回走的路上,一向以“不待见岳父”的岳母说了句话:“你爸爱吃烧卖。”这也许是她非要请客吃烧卖的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约会老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