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某村DWS队田野记录

标签:
扶贫刘孝全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密云 |
文/刘孝全
在当地知情人士的陪同下,实地走访密云某村DWS队,历时4小时,徒步翻山两座。
http://s6/mw690/001l0HJwzy7bb4lY7m5a5
密云DSW小山村
一、基本的情况
DWS距离该镇13公里左右车程,车进东村口开始西分,全是山区小路,山高沟深,坡陡弯急,仅容单车通过。更要命的是:道路冲毁严重,大约4公里后翻过一道山梁,再下去2公里即是DWS队。现有6户人家,常住人口十来人,均在60以上,院落9处,房场5-6处,其中一名70多岁的老光棍居住在一处快倒的老屋里。DWS队辖地4000多亩山林,以杂生林为主,但是由于山高沟深,地理环境狭窄,交通极其不便。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其中含每月每人420元农村养老,除此之外,主要收入就是卖核桃。
http://s10/mw690/001l0HJwzy7bb4q3gmJ09
70多岁老光棍住的危房
DWS队隶属ZQ村,整个ZQ村100多户,人口千人左右,人均收入与DWS相差不大,均分散在该镇京承高速以北的深山密林处。分别与白龙潭、巨各庄、北庄等地接壤,但是均无道路贯通,进出该村只有南边入口。DWS,是道路的尽头。
二、政府的努力
1.据说,今年政府投资6000多万,用于该村道路,包括到DWS的道路扩建,年底之前完工,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按人均计算,接近60万/人。
http://s7/mw690/001l0HJwzy7bb4t5EXk66
正在扩建的村道
2.往年政府也每年都会投入数百万用于乡村基础建设,包括路况建设。
3.历届政府在乡村都有投入,例如:阳光工程(即每村建个太阳能浴室,现在基本都费了),灌溉工程(每村建个水窖,用于吃水或灌溉,也基本废弃),每项工程投也都不小。
4.现在政府还在环山岭修建登山步道,据说是属于旅游折子工程,工程造价大约是60万/公里(未经核实),但是落到干活的人手中,已经变成了20万/公里(大约)。
5.据老百姓说,政府还要将此地开发成大工程,不过具体干什么也不知道。
三、直面的困境
1.该路段状态基本沿沟壑铺设,由于山高谷深,一场大雨,就有路段冲毁,历年均有报道,类似于北方的川藏线。可以预计的是,又是一条修不完的路,不仅仅只是今年投入6000多万。年年工程投入,何时是头?如何确保政府农业投入不是部分人员的提款机?
2.此地沿山岭修建登山步道,作为旅游景观工程,但是只是极少户外爱好者光临。漫山遍野的登山道,是不是就足以持续稳定地不断吸引游客,山道到底为谁而修?
3.当地人均收入不足万元,屈指算来,国家这些年对本地农村投入如果按人均算,恐怕人均也在百万左右,问题是如何巨大投入,效益都去了哪里?今后还会继续投入,这样的投入是否还是一如既往?国家投入如何才能真正转化成农民的收入?
4.DWS队,由古寺,留有石碑,石碑碑帽雕有二龙戏珠,下有基座,即使倒在地上,也大气磅礴。可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年代自然短不了。但是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也无人知道,此寺何年为何而修,此村为何取名为DWS?漫步村中,遍地有野蒜,部分中药材也随处可见,村中家家地窖,部分村民屋前尚有土造蜂巢,这种土造蜂巢,已经没几个人知道,更不要说掌握技法了。乡村的历史、传统、工艺、习俗、信仰,是不是就这样随风而逝?再过几年,等老人们逐一离世。这个村庄,是否就如同未曾存在过?
http://s16/mw690/001l0HJwzy7bb4QxaN1ff
古寺碑
四、对策
台湾学者提出的“乡村活化”,自然很好。但是所有的对策,都是需要由人来落实的。因此,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对策。对于大陆而言,政府是最大的当事人(因为花的钱最多),这个最大的当事人的对策是什么?是什么?
1.上级政府能否追踪投入成效?负有追踪成效责任的上级政府如何不被寻租?
2.本地政府能否先找到本地农村的发展前景或出路?找不到的话,能否不耻下问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确定发展方向后,
3.能否确定方向后,再谈政府的投入?投入的过程,能否公开透明些?
当然,除了政府这个最大的当事人,其他各方人员都可以参与,因此也可以有各自的对策。例如,搞精品民宿的,可以一宿收几千住宿费;搞开发的,可以盖别墅卖;搞大农业的,可以圈几千亩地;搞电商的,可以设“村淘”、“村邮”;搞志愿者的,可以下乡援建……
http://s6/mw690/001l0HJwzy7bb4T7LzT65
古法建造的土蜂巢
但是,最核心的,我们能否先从了解、留住这些乡村历史、传统、故事、手艺、天地人和精气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