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嘉诚刘孝全企业文化载体盔甲杂谈 |
分类: 企业文化 |
“盔甲”三:窒息企业文化的“载体主义”
看到钱,不是件坏事。如果眼里只看到钱,就是件坏事了。如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很多企业文化工作人员,眼里只看到“载体”。离开载体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这就是束缚企业文化活力的又一“盔甲”。——刘孝全
[记
我们都知道企业文化需要通过载体才能来实施,你为什么将此也列为窒息企业文化活力的“盔甲”呢?
[刘孝全]
看到钱,不是件坏事。如果眼里只看到钱,就是件坏事了。
如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很多企业文化工作人员,眼里只看到“载体”。离开载体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做来做去都跳不出的传统的宣传圈子,一个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型就把你盖住了。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工作思路越做越窄。
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载体不重要。载体很重要,尤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就是载体也没做好,做的太糙,离精细化水平差的远。举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传播效果,报纸和动漫的效果能一样吗?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覆盖面,很多企业办报刊,搞活动,但是这些载体能覆盖的是基层员工,能覆盖高层的载体很少;也就是说,不同的载体具有不同的效果,适合于不同的对象,需要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但是这一点,极少有企业能做到,而联想在我2003年工作时就已经实现了。只知道办报纸,开杂志,搞活动,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办为谁办,也就是为载体而载体,这就是“载体主义”的一个表现。
另一个表现就是,做完载体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现在很多企业做企业文化,都是一个套路,一般都是开个动员会、组织学习、发发小册子、搞搞文体活动、最后评评奖,除此之外,别无良方。2006年,西安庆华宣传部部长吉喆就跟我说:“刘老师,我全国各地看完了,他们所有的搞法几年前我就搞完了,现在没啥做的了”。的确,如果把载体当做全部,企业文化工作也就这些。但是,实际上,企业文化工作远远不止载体,在我们的眼里,企业文化推广和应用有六大系列,载体只是其一六分之一而已,而且还是最后、最不重要的一个系列。
[记
确实如此,我接触到的企业也多数如此,那么除了载体之外,企业文化究竟还有什么可做的?企业如何才能摆脱这个“盔甲”的束缚呢?您的建议是?
[刘孝全]
首先要把载体做透,用广告资源的眼光来看载体,就不大不一样了。很多企业里面的墙面、地面、桌面这些宝贵的载体都一直闲置在那里,实在可惜。这些资源要是卖给广告公司,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就这样长年累月的白白浪费了。这方面也有很多企业做得不错,中国移动系统要多些,宁波移动、浙江移动10086、杭州移动旗舰厅等都不错;
其次要把载体做细,要摸清每个载体的脾气、秉性。要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载体?为谁做?怎么做?举例子说,很多企业都做杂志,例如胜利油田的《胜利文化》,花了不少钱,做的也很精美,杂志里都有一些栏目,可是为什么要做这些栏目?为谁做这些栏目?要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达到效果?跟文化有什么关系?有战略有什么关系?跟员工的需求、老板的需求有什么关系?很少有企业能回答上来。这方面,我看每期都寄给我的《长虹》,潘石屹的《搜狐小报》,还有我担任顾问的《时代和宏》杂志都值得大家去了解了解。
再次要跳出载体来看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除了载体外,企业文化一定要与企业具体的劳动结合起来,一般来说,需要从“用”、“育”、“塑”、“感”、“悟”等五大系列去扩充和突破,一当打破“载体盔甲”的束缚,大家将会看到企业文化无边的广阔空间。2008年,中国移动系统十家企业文化示范基地中,有五家是我辅导过的企业,每家都不一样,有人问我如何做到这点的,其实无非就是跳出“载体”看文化了,所以就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企业文化空间。今年下半年,国家烟草培训中心计划在系统内邀请我专题开设这方面培训。目前,实践中已经接近这个水平的企业也有一些,深圳一家民营企业叫和宏实业,值得大家去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