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参加学工、学农劳动

标签:
图片文化视觉/图片 |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 军,也要批 判 资 产 阶 级。(摘录五七指示)
111.2018年作品《学工劳动》
我在后孙公园小学上学,正值“文革”时期,那时有个名词叫“开门办学”,即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孙公园小学和印铁制罐厂有合作,学校的校办厂就在校园内,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参加劳动了,校办厂负责对铁片儿、小铁盒进行印刷前的处理,别看是校办厂但很正规,有洗刷车间、擦铁车间。我印象中,洗刷车间里有个大池子,池子里用火碱水侵泡着一大堆带漆皮的白铁片儿,侵泡目的是用火碱把铁片上的漆皮腐蚀下来,整个房间充满刺鼻的火碱味,这道工序由工人完成。学校安排学生每周一天劳动课,发给学生围裙、套袖、口罩等劳保用品,学生的工作内容就是把去除掉漆皮的铁片儿擦干净,擦铁车间里放置几排1米多宽的大条案,车间门前码放着,用木条箱包装还没有加工过的铁片儿,还有用麻袋装的小铁盒。低年级学生擦的包装盒是装雪花膏用的小圆盒,三年级以上学生擦铁片儿,铁片儿大约有60x80公分大小,先是用粗砂纸擦,然后改细砂纸,最后是用布擦相当于抛光,经过抛光后的铁片儿、小铁盒像镜子似的能照人。

我们不仅要参加学工劳动,还要参加学农劳动课。我们学校对口儿丰台花园大队,(现在的北京南站附近)设有农村分校。我们学农的劳动课就是春天在田间拔草,每人发一个箩筐,一个班40几号人冲进麦子田,因为有的学生分不清麦苗和叶草,说是拔草,有的连麦子一起兜出来,社员大叔会耐心的告诉我们麦苗和草的区别。通过学农劳动课,我们学会了如何分辨麦苗和叶草。每年到了麦收的季节,我们参加收麦子。我们兴高采烈的来到田野,看到一片片金黄的麦浪,那沉甸甸的麦穗迎风摇拽,社员们个个笑逐颜开,丰收的喜悦尽在眼前。社员在前面割麦子,我们在后面捡拾麦穗。头顶烈日,干劲冲天,你追我赶,我们和社员们都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不停的滴在麦田里。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我们体会到了诗人李绅的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多么的富有教育意义,让我懂得了农民伯伯从播种到收获的每粒粮食的艰辛,因此,我要珍惜盘中的食物。
在毕业那年,我参加了一个月的学农劳动。期间,我帮助饲养员喂猪,用玉米面掺和豆腐渣、菜叶子熬一大锅猪饲料,为增加营养,给快生产的母猪喂黄豆,母猪嚼黄豆“咯嘣、咯嘣”的声音记忆犹新,我还帮助兽医给刚出生的小猪剪牙,给病猪打针,眼见粗大的针管扎进猪的耳根子。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段时间的伙食,也可能当时,活动量大,吃什么都香,特别是萝卜缨馅的大菜团子,还有拌芥菜皮,做法:芥菜皮切丝、香菜加醋,浇上花椒油一拌。这道菜就窝头、棒子面儿粥吃,那滋味甭提多香了。
我的童年在小学期间,通过参加工厂的学工劳动和走进农田学农劳动,使我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不论是工人做工还是农民种田,他们都是很辛苦和伟大的,他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我呢,更加理解父母工作一天的辛苦,因此,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每天放学后抓紧时间做好作业,就帮着父母干点家务,自觉的抱着妹妹,让母亲歇会。我的实际行动,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