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走川西--更庆寺

标签:
更庆寺宋体萨迦派宁玛派尺寸旅游 |
分类: 怡然行摄 |
也许是老了,也许是淡了,人越来越懒。眼看又到了金秋九月,眼看又到了出行的日子,可是,那曾经的游历却还躺在电脑里。心里急着想要写完,可是真的来写又不知道应该从何着手了。
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2083VW8D.jpg
是《藏地密码》让我有一种浅薄的感觉,虽然,那本书写的不是那么完美,然而,所涉及到的知识却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有关藏地,有关苯佛,我想如果我在去年是看过这本书再去川西,那一定会有不同的视角。
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1912r3LO.jpg
其实,在德格是先有更庆寺后才有德格印经院的,印经院曾经是隶属更庆寺的。
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1855ESEz.jpg
更庆寺是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东端。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2126W6B6.jpg
原为宁玛派寺院,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萨迦派并扩建,命名为伦珠顶寺,俗称更庆寺,意为大寺庙。
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2133zoy3.jpg
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主持首建了位于司根龙的经堂,以唐东杰波名字取名为汤甲经堂。
明末清初,第六代德格土司嘎马松执政期间,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始兴建规模庞大的更庆寺主寺。
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18841Jzt.jpg
历经第七代土司向巴彭错至第八代土司根嘎彭错执政期间,更庆寺工程才算基本完工。
分寺有7座。清雍正年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又大兴土木,费时数十年,在更庆寺主殿的西侧建起气势恢弘、名闻藏区的德格印经院并将其交与更庆寺僧侣经营管理。
至此,形成了更庆寺沿欧曲逶迤而下,东有主寺与僧房鳞次相间,西有印经院和汤甲经堂,占地数百亩的大型建筑群。
分为西部,本部有大殿,东有八冷隆,西有汤甲经堂,中部为印经院,1967年被毁,现仅存印经院和汤甲经堂两部。
1981年,汤甲经堂被批准开放。1981年以后,更庆寺僧侣在保留完好的汤甲经堂开展宗教活动。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
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宁玛派取名为古派或旧派,主要是它继承了从“前弘期”流传下来的密教思想以及相关仪轨。其护法神像面目狰狞,多头数臂,手执各种法器或兵器,骑坐走兽或脚踏鬼怪。
大经堂内还借助有一些小佛像和十六罗汉泥塑像,挂有唐卡,多为密宗题材的护法神像和欢喜佛像等。只可惜我不是太懂,也没有拍。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作为曾经是宁玛派,后改为萨迦派的更庆寺,并没有因为教派的更改而丢弃曾经的一切,宁玛派和萨迦派萨迦派神佛相安于经堂之内。但是,于我是分不清的,于是,就拣我所见以为能代表的东西拍了下来。
比如这门锁。
http://my.dili360.com/attachments/201208/30/1476764_1346302024gFBt.jpg
这鼓。
还有这瑞兽。
门饰
金塔上的宝石
佛台上的花瓶
水壶
而作为土司家庙性质,更庆寺比别的寺庙多了几分宁静。
我们去的那天主殿正在维护。
一个小房间里一位喇嘛正在调制颜料
电炉子上烧着水
五颜六色的调色碗摊了一板。那些矿物的颜料格外鲜艳。
喇嘛们各司其职。
当然,也看到显然是土司的家人在寺庙忙碌。
只是,我没想到还遇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居士
还有她的师傅
这位师傅告诉我们刻经版和制作纸张的工人正在放假,我们一心想看到的印经全过程只能留待下次了。
从寺里出来,在庙门外那大大的转经筒边,我们遇到了一个开心的老喇嘛。
也看到了安静地坐着歇息的
而那个一直在石头上刻着我看不懂的经文的小孩,让我无来由地留恋。
他先是躲避,
后是自顾自地工作。
我试图了解他,和他不断的交流才知道,看上去小小年纪的他,再过两天就要去拉萨参加全国刻经比赛了。对于我的惊奇,他终于回头灿然一笑。
那一天无疑我拍了很多,但是,我了解的真的不多。
那一天,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们捡了两个来自山东的大哥,这才有了我们之后的牛背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