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慢慢逛----老城厢

标签:
城墙陋巷徐光启故居人口密度高梵上海旅游 |
分类: 怡然行摄 |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往城隍庙赶,人那叫一个多呀,个个前胸贴着后背。我虽然拿着长头,但要想拍个什么,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头总还是避无所避。高梵说不如去老城厢看看,“老城墙?当然好!”
离开城隍庙,直到天黑,我也没有看到半节城墙,原来我把老城厢听成了老城墙。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在上海县治所建造起的环城墙,城墙内称“城”,城墙外热闹处称“厢”。老城厢,是晚清以来人们对上海县治所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不仅包括原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住区,也包括东门外沿黄浦江的商业码头区。他是今天上海城市形成的基础和策源地,也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地区,有“一个门内72家房客”之称。
可以说,老城厢是上海的根。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文物古迹众多,也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一个门内有72家房客”。只是几经变迁,渐失了《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喧闹。
也许是生活在上海,对这一切一耳熟能详吧!高梵并没有带我去凭吊古迹,也没带我去寻访老宅。只是在那曾经的繁华地,如今的陋巷老街转悠。从而让我看到了繁荣、时髦上海的另一面。
我原本就喜欢纪实片,总希望拍到更深层次一点的东西。我知道,大部分的人看到的只是上海光鲜的一面,可事实上,上海也像所有地方一样,有着他的死角。在老城厢,这一面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从近旁的高楼及随处可见的施工护栏可以知道,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像其他地方一样光鲜漂亮起来,但并不是所有上海人都能住进那些高楼大厦的。只是不知道,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到时又会迁徙去哪个陋巷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