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我记录我行我摄 |
分类: 怡然行摄 |
月25日:左贡—邦达(4120m)—业拉山口(4670m)99道拐—努江峡谷—八宿(3280m)—安久拉山口(4460m)—然乌(3960m)
9月25日,老历是8月15中秋节,这天我们是上路晚的一次。从扎营地出发时已是9点10了。
10点过斜马通村时,我只记下了这个村名。10点25的世光道村路边有一个大大的白塔。白塔在在蓝天的映垫下非常美丽,然而,急于赶路的我们也只与之擦肩而过了。
10点40,过邦达兵站时,我们停车采购补给。兵站的规模不小,整齐的军营,年青威武的军人看上去都让人肃然起敬。
邦达是个小镇,我在那里看一个青年旅行背包客之家,进到里面,发现那墙上写满了签名,想必到此落脚的人为数不少。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穿税务制服的年轻人。脸被高原的紫外线晒得黑红黑红的,心里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内地的税务局,坐在大厅,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更不用说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了,但绝大多数都会怨气冲天(包括我曾经也是),可是,在高原,在边疆,同样身为税务人员却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当时我很想拍下他的风采,但终究不好意思拿出相机而作罢。
从邦达镇出来就是上山的路了,当车近业拉山口时,我们回头看去,邦达镇小如巴掌,那兵站就象几颗棋子摆在那。
业拉山口只4000多米,对于我们已走过5000多米雪山的人来说,已不再惊喜。但山顶月亮岩。在8月15走过,不留影都不行。与我们有共同的想法的还有几拨。在我拍摄时,一个港人甚至把头友出地伸进了我的取景框,并挥手致意。
下业拉山要走过一段长长的盘山公路,在那烈日当空的路上,我们不止一次地与军人与军车相遇。他们或修路护路,或运物运粮。他们在家也许也是小皇帝,但在军队却无条件地担负着保卫国土,建设边疆的重任。看着这些与我的儿子年龄相去无几的军人我的心再一次的深深感动,我眼再一次地热泪盈眶。我能做的只是久久地致敬,向经过我身边的每一台车,向我遇到的每一位士兵。
12点过嘎吗村我们没有停留,但过怒江时,那荒凉,那险峻都是那么强烈地震撼着我们,如果你不是亲自走过,你怎么也体会不到那种惊心动魄的险。
过拉根乡时,车是顺着河道走的,但有水的地方,山也是如此地贫瘠。满山红土依稀可见几棵绿草,这样一来更给人一种荒凉感觉。
过多拉神山时,我们没再停车拍摄。
在巴属县,我们见到出行以来最大最豪华的兵站,白马兵站,虽然豪华却失去了那种让我们拍摄的冲动。
那天的中餐我们是在车上用干粮解决的。所以除了在巴属加油洗车外,我们几乎没有停什么。下午4点,我们车过一个说是隧道又不是隧道的隧道。那是为了防止山崩而依崖而建的一条长长的走廊。我惊诧于修路者的鬼斧神工,与艰辛困苦。我知道,这一定又是军人的杰作,除了军人,谁又会来投资这种利国利民却收益甚微的工程?
出了那个走廊,外面的山体依然用钢丝网住。一直到八宿与察隅的分岔路口。我看到路边有一块大大的广告牌上书着“严禁外国人进入察隅”,心里好象有一种特别解恨的感觉。我怎么也忘不了小时候读书时,听说过洋租界曾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而这些年有些人崇洋湄外,一见外国人骨头都软了,真是辱我中华祖先的。总觉得这几个字是挺起腰板书上去的。
我们也并没有进察隅,而是过然乌桥,直是奔然乌湖而去。
在然乌湖上过中秋。真是绝美的选择,那里一年四季一风光集于一身,同行的西行是这样描述的:“然乌湖景色优美,北面有著名的米堆冰川(号称世界最美冰川)和来古冰川,湖周围是茂密的森林,晶莹的冰川、皑皑的雪山,四季同时、景色之美天下无双。”
那晚我们把营扎在然乌湖,圆圆的月饼,熊熊的篝火,皎洁的明月,热情的歌舞,把远宿然乌湖集镇的外地游客引来了一群又一群。也就是那晚,我知道我们这个行摄队伍是最强的。所来13人,没一个中途退出。而与我们一起联欢的其中一个五人团是由三个团组建。有一人是深圳过来13人中唯一坚持下来走到了然乌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