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义理》之第十三篇《天道》(郭德茂)

(2015-06-09 11:34:13)
标签:

佛学

《庄子义理》之第十三篇《天道》(郭德茂)

    一、《天道》释名


    “天道”,顾名思义,就是讲述天地运行的根本大道理,那就是自然无为。老庄认为,天地有道,抚育万物,它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规律,人须掌握天道,顺应规律,万勿妄自尊大,胡作非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个自然,而是说道的规律本身就是自然而然。本文主张自然无为的思想非常鲜明。庄子指出,对待天下万物应该是自然无为,帝王对待人类社会也应该是这样,因为这才符合天道,而天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规律、总价值和总归宿。本篇中庄子运用了演绎法,从天道发端,论述了什么是天道,天道呈现的样态,帝王应该怎样循天道,百姓应该怎样明天道,并对一些错误和糊涂的认识展开批评。本篇对儒家和名家的批评很直接,几个寓言故事如“轮扁斫轮”等也很精彩,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庄子义理·天道·二:水静犹明,而况精神(郭德茂)


    天道运行,片刻也不停止,所以它成就了万物。帝王按照天道行事,也是须臾不离,所以才会天下归心。圣王按照天道掌管天下,四海之内的人们才能佩服和服从。明白天道,通晓圣王该怎么做,东西南北上下四面八方就能尽显帝王之德。他按照天道自然无为地运作,非常安静,仿佛他自己也是懵懵懂懂,并不需要多费力。圣王的这种安静,并不是说为了安静才这样做,不是说安静好,就为安静而安静。他是万物都不足以扰乱他的心胸,他是掌握了道,按照道的运行来办事,所以他是自然的安静。

    当水很平静很安静的时候,水面就好像是一面镜子,把人的须眉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水平尺平静的时候,他就成为尺度,成为标准,你看砌墙的大师傅就是用水平尺看墙砌得直不直,正不正。大匠就是拿水平尺做标准,用它作为法度呢!水在平静的时候才可以是明的,明亮如镜,更何况是我们的精神呢?只有当我们的精神也像水一样平静,我们才可能深刻地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有符合大道的正确行为。圣人的心思就是平静的,他把天地作为一面大镜子,来照见天下万物。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达到了这样,也就达到了与天地齐平,算是道德之至了!所以帝王圣人并不需要多做事,达到心地平静的境界就够了。你心地平静,你内心就虚空,就可以容纳万物,这样你才能充实,充实了也才可能把它们安排有序。你自己虚心,你也就能安静,安静了才能准确判断,有所行动。由于你的行动是正确的,你才能有所得,这就是“静则动,动则得”。静则能无为,君王安静地体察天道,然后让大臣们具体去做,所以君王是无为的,而大臣们是任事者,是有为有责任的。

   无为,则心地宁静安详,心平气和,忧患不能入,达到了“圣人无忧”的境地,他自然也可以年寿久长。所以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明乎此,尧就可以面南为君;明乎此,舜就可以北面称臣。以此在上位,就会拥有帝王之德;以此在下位,也会具有无冕之王的崇高地位。以此退居而闲游,就会成为江海山林的隐士,令人佩服;以此入世有为而做官,就能成就功名,建立功勋。静而无为能成圣,动而有为能成王,也就能做到内圣外王。顺应天道自然无为,是最为尊贵的,做到了这样的朴素大美,那天下莫能与之争,谁也无法战胜你。

    明白了天地之德,这才是根本,才是本源出发点,也就是说与天相合,与自然合一了。这样才能够协调天下,处理好一切矛盾,与人相合。与人相合,叫做“人乐”,与天地相合,叫做“天乐”。庄子说,我以天地为师!我以天地为师!调和万物而不以此为“义”,泽及万代而不以此为“仁”,比上古还要天长地久,但不以此为“寿”,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以此为“巧”。这就叫“天乐”,自然之乐!所以说,懂得天乐的人,他活着的时候按照自然的运行办事,他死的时候把这看做是“物化”,是事物的自然转化,不过是变成了另一物而已。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静如夜间冥伏,动如日出起身。所以说,知天乐,没有天怒人怨,没有是非牵绊,不被物累,不被鬼责。所以说,其动,天然;其静也,如大地之安稳。一颗心安稳如山,足以兴旺天下。这样,鬼神都不会来找麻烦,自己的心神也不疲劳,一颗心安稳如定海神针,万物都妥帖佩服。把这虚静之心推广到天下万物,让万物都快乐,这就叫“天乐”!天乐,就是用圣人之心来统领和对待天下万物。


    庄子义理·天道·三:君王应有的道德(郭德茂)

    
    君王的道德,应该以天地为根本准则,以道德为中心内容,以自然无为为日常的规范。做到了自然无为,就能享用自然的供给而有余;若是恣意妄为,则被自然奴役而不足。所以古代的哲人贵无为,尚自然。有两种情况其实是不对的,一种情况是在上做君王的崇尚无为,在下做百姓的也一样无为,这样看上去是上下同德同心,其实是没有了君臣之别。另一种情况是在下的胡作非为,在上的也胡作非为,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其实这也是没有了君臣之别。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上做君王的一定要自然无为来使用天下,使用臣子有司让他们各司其职,在下的必须有所作为躬行职守,被天下所用,被君王所用。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

    所以远古统治天下的君王,智慧虽然包罗天下,但他不用智慧;言谈虽然能说会辩,但他不自我得意;能力虽然海内外第一,但他不自以为是地施展能力。天不作功而天下万物依赖它而生长,地也不作功可它养育了天下万物,同理,帝王也应该自然而然不胡作非为,这样天下才能有所成功。所以说,没有比天更神妙的了,没有比地更富有的了,没有比帝王更尊贵的了,所以帝王应该德配天地,向天地学习,和天地一样。这就是说,帝王应该顺应天地,掌管万物,按照天道来用人,来指挥运作社会人群。

    无为是根本,在上;有为是末节,在下;所以说最重要的是君主,而大臣是在下面具体做事的。至于调动军队、动用干戈,那是德之末,是没有办法了才去使用的。运用奖赏和惩罚,运用刑律处置,他也是教育的末节,是没有办法了到最后才用的。那些礼法度数,怎样行礼怎样磕头,那些形与名、名与实的关系的详细考索,更是治理社会的细枝末节。那些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也是音乐的细枝末节。而怎么哭泣,戴什么帽子,穿什么丧衣,更是哀悼的细枝末节。这五种细枝末节,都属于有为的成分,是他们动用精神,动用心术,然后才那样去办的。像这些“末学”,细枝末节的学问,古已有之,并非他们现在的创造。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难道人们不知道吗?那尊卑和先后,连天地运行都是这样的,所以圣人从天地那里学习效法,以制定人间的规矩。天尊地卑,这是神明确定的位置;春夏先,秋冬后,这是四时自然的顺序;万物自然变化,从萌芽到生长,形状分明,然后再由盛到衰到消亡,这是变化的必然流程。天地是够神妙的了,都有尊卑先后的次序,更何况是人呢?更何况人的道理呢?讲到家族、宗庙,那是以亲疏论先后尊卑;讲到朝廷、机关,那是以官职高低来论先后尊卑;讲到社区老乡,那是以年龄大小来论先后尊卑;讲到做事听谁的,那是以“尚贤”,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这就是大道的次序。如果我们讲道理而不讲次序,那就不合道理了。说道而不按道指引的去做,那还要这道干什么!

——这一段话,可能混入了儒家的观点。而道家是“循道而不尚贤”,因为贤与不贤是人为的判断,不是自然而然的天道。


    庄子义理·天道·四:对儒家和名家的批评(郭德茂)


    因此,远古懂得天道的人,先懂得天地的精神而以道德为次,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什么是真正的德之后,以仁义为次。人就是讲人间的爱嘛!义就是讲人间的公正嘛!仁义之后就是分别职守,职守分明了下面才是形与名的关系、名与实的关系这类问题。形与名、名和实清楚了,那就是具体的根据名称来分清责任。责任分明了剩下的就是考察督查你是否负到了责任。考察清楚了,是非也就分明了,接下来就是奖赏或惩罚。奖赏清楚、明白无误,那无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都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谁高谁低、谁对谁错都很分明,好与坏都在他们应该在的位置上,贤能的与无能的就不会混淆混乱了。一定要分别出他们有能或无能,一定要让他们的名分适当恰当,用以此来对上负责,以此来抚育百姓,以此来处理事情,以此来修养自身,知道天地大道是自然无为,不用私智,一切顺应天道,这就叫大平,太平,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以上古的书里就讲到,要“有形有名。”形与名,名与实,这一套学说,远古已有之,而并非现在人的创新。远古追求大道的人,以道为根本,然后五次推论,从大到小,然后才轮到说“形名”问题。九次推论,才讲到“赏罚”问题。一上来就突然讲“形名”,这是不知其本,不知道什么是根本的重要的问题。一上来就突然讲“赏罚”,也是不知道什么是根源,什么是现实,那都是违背了道,不知道什么是先,什么是后,什么是主,什么是次。那些背道之言、逆道之说,是背离天道的,只是人治,怎么可以治人?怎么可以服人?突然间讲形名、赏罚那一套,这只是有一点具体治理的小才能,根本没懂得治理天下的大道。这种手法可以被用,被统治者所使用,但是不足以用来治理天下,不足以让天下人信服从而达到天下安定。儒家的所谓“仁义”,名家的所谓“名实”,他们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其实是些“乡曲之士”,只知道一点小道理,什么礼法度数,什么形名详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这在远古早就有了。他们的那一套,只是下以事上的具体小技能,并非上以驭下的根本方略。


    庄子义理·天道·五:尧的经验教训(郭德茂)


    从前尧的接班人舜请教尧:“人间的帝王,他的心思该放在哪里呢?”尧回答说:“反正我是对穷苦人不傲慢,不使他们犯罪,不抛弃穷苦的人,悲悯死者,怜爱他们的孩子,哀怜他们的妻子。我的用心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的心思。”舜说:“这样做,美则美矣,但是并未显得高大伟大。”尧说:“那么你说,应当怎样呢?”舜说:“天德出而天下宁,日月照而四时行。应该自自然然,就好像昼夜和白天自然运转,又好像云行而雨施,也是很自然。”听完舜的话,尧觉得有道理,说:“是呀,我那样做确实是扰扰攘攘,自找麻烦。你说的,是顺应天道,合乎天理;我做的,是协调人事,处理矛盾。”
    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地,天地的精神,是古代的帝王最为重视的,从黄帝到尧再到舜,他们都共同赞美天地,顺应自然。因此古代能管理好天下使天下兴旺的人,他们做什么呢?他们的作为主要就是掌握天地的精神,就是像天地一样自然无为。


庄子义理·天道·六:老子教育孔子(郭德茂)


       孔子想要把自己写的书收入位于鲁国西面的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收藏,他的学生子贡给他出点子说:“我听说周王朝收藏管理国家图书的官儿叫老聃,他现在已经退休,免去了征藏史的官职,不做国家图书馆馆长了,在家里闲居。夫子您想要把自己写的书收藏其中,您何不找他试试?他毕竟和那里有很多联系。”

    孔子说:“好的。”于是孔子就去见老聃,没想到老聃不赞同,因为要想被收藏必须经过征藏史审核鉴定,合格了才能收藏。

    于是孔子就把《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典著作重新加以编排整理,然后来说服老子。老子说:“好吧,不过你说的絮絮叨叨,漫无边际,你说简练一点儿,把要点说说就行了。”

    孔子说:“要点在于仁义。”老子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是这样的,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是人的本性。如果它不是人的本性,还能是什么呢?”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心里中正平和,兼爱万物无私心,这就是仁义的情感了。”

    老子说:“噫!你这是本末倒置,你说的都是些次要的、细枝末节、在后的事。你说什么兼爱,这不是太迂腐吗?你弯子也绕得太大了。你表面上说无私,其实藏着的就是私呀!你不是想让天下人都像被牧养的牛羊吗?那天地草原本来就是了,他们本来就有常规定律的。日月本来就有明,星辰本来就自然排列,禽兽也本来就自然成群,就连树木也本来就自然存在,立在那里。我看你应该是仿照自然之德,按照大道的道理来做事,这样就足够了。哪里还需要你像现在这样气喘吁吁竭尽全力来高举什么仁义!呵呵,你这样做,只好像是儿子丢失了,你敲锣打鼓地到处寻找!你是失了道呀!噫!你是失了道呀!你的仁义是扰乱人性的呀!”


    庄子义理·天道·七:士成绮与老子(郭德茂)



士成绮,庄子给这个寓言人物起的名字有点怪,姓士 ,很少有人姓这个姓,他是个读书人;成绮,喜欢修饰,喜欢华丽的意思。

士成绮来见老子,对老子说:“我听别人说是圣人,所以我才不辞劳苦,千里迢迢,磨破了鞋子磨破了脚到你这里来。可我观察,您并不是圣人。您看,您家里被老鼠祸害你也不管,别人没吃的,可家里还有老鼠吃剩下的蔬菜。听人说,你把你妹妹撵走了,你这是不仁呀!你吃的有凉菜、热菜,听说还囤积了不少财产。”听了这些话,老子默然不回答。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见老子。说:“昨天我批评了您,刺激您,今天我心中有点开窍,觉得自己可能哪里有什么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子说:“你先前称赞我是什么圣人!对于巧智神圣之人的这一类赞誉,我自己觉得我已经完全超脱了,不在意了。别说你昨天那样说我,你昨天就是把我说成是牛,我也会说,可以。你把我说成是马,我也会说,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有真的那样的实际情况,别人说你你还不接受,岂不错上加错吗?如果没有那事,你再怎么解释,他已有成见,你怎么解释得能让他信呢!比如说我老子弃妹,我若争辩,你还会说我不承认,不接受批评。我本来已经遭殃了,我再辩解,岂不是要第二次遭殃?我这个人做事从来如此,一贯如此,毫无做作,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并不是你给我安个什么名,我就要按你的模子把自己做成合乎你的那个名。

听了老子的话,士成绮羞得无地自容,他像雁一样斜着走,好像是要避开自己的影子。他侧身退了出来,可想到老子真是高深莫测,就又想领教。他甚至忘了礼节,连鞋也忘了脱,就又踏进了老子的房间。

他问该怎样修身。老子说:“你的容貌看上去道貌岸然,你的眼睛突出,目光四顾,你的额头中间宽,两边有角,你的嘴巴门洞大开,一张一合,你做出的姿态又好像是义正辞严。你像一匹野马难以遏止,想要动,却又矜持;想要突发,却又被机心牵制。好像很能明察精审,好像很有智慧,很巧妙,但是骄泰之意又见于外,表现得很明显。你的所作所为都很不真实,背离了人的本性,背离了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你并非真的想学道,你就像偷越边境的人,这种人叫什么呢?叫做窃,想偷东西,可以直接叫作窃贼!”

——读了这一则寓言故事,我有两点感想。一是像士成绮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值得教!老子对士成绮的谴责痛快淋漓。二是有些污言秽语,你根本都不值得理会,你理会了,反倒中了他的圈套。有些事,怎么说的明道得白呢?你说了,他能信吗?你的辨白有用吗?最明智的办法,只有不理!你爱说你就去说罢!污言秽语终究是污言秽语!比如说鲁迅“偷窥弟媳洗澡”事!鲁迅真是对世道人心了然于怀!他只能不理,就让他唾面自干吧!伟大的鲁迅!赞!


   
庄子义理·天道·八:老子庄子再论“道与至人”(郭德茂)



    老子说:“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被。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这意思是说,道,从大的方面说,它是无穷无尽的;从小的方面说,它是无孔不入的。所以万物都体现出道的无所不在。道,是那样的广大无边,包容万物;道,又是那样的渊博神秘,深不可测。至于它表现出的什么道德仁义,那只是道的精神的细枝末节。如果不是“至人”,至高无上的人,谁能够把握它?

    至人拥有和掌握这个世界,这是很伟大很重要的事,但他不会因此而让世界成为他的累赘、负担。天下的人都奋力向前,奋力争斗,他也不与他们一样去追逐,他不屑与他们为伍。他能看明白天道的自然无为,因此不刻意去夺取什么物质利益。他能洞穿万物的本真情况,能持守其根本,也就是能持守道并坚定不移。所以他能做到把天地万物都看做身外的事,遗落万物,遗落一切物质利益,从而使他的精神不受到一点儿损害。他能保持他与道偕行的真本性,真性情。什么是“至人”呢?至人就是通乎道,合乎德,合乎天地的道德,退仁义,把仁义看得很次要,很渺小,在他看来,那仁义仅仅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还要摈除礼乐那一套,那不过是辖制人的一套等级观念而已。至人之心就是这样有所安定,安定于道呀!



    庄子义理·天道·九:书有什么珍贵的呢(郭德茂)



    世上最珍贵的,应该是道!有些人把出书看的很了不起,很珍贵,以为出了书就足够威风。可是书有什么珍贵的呢?书,不过是写了些话。如果说你的书珍贵,那应该是你写入书中的那些话珍贵。如果你说的那些话珍贵,那是说你的那些话的意思珍贵。可是你话的意思珍贵,又是为什么珍贵呢?只能说你表达的意思里面的道理珍贵。而道理珍贵,就归结到它的起点了,是“道”珍贵!——你的书、你的话必须符合天道呀!而我们知道,“道可道,非常道”,你能把道穷尽吗?你能准确地表述和传达道吗?道是无法穷尽、难以言传的呀!那么,你出了一本书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可是现在世上居然以出了书为贵!

   世人以出了书为贵,可我觉得根本没有什么可贵,不值得贵!因为它的贵重毫无道理,一点儿也不贵重!根本没有达到应有的贵重的水平。所以说,我们视而可见的,只是它的形与色,哦,一本书,啧啧,装潢也漂亮!我们听而可闻者,只是他的名声,哦,谁谁出了一本书,了不起呀!悲夫!实在是太可悲了!世人就这样以外在的形、色、名、声来认识它的内容实情,这不是谬以千里吗?不是太可悲吗?

    那些外在的形、色、名、声,实在不足以表示内在的实情,它们之间往往是名不副实、背道而驰的。因此,大海表面喧嚣的是浮沫,大海内里的海水则潜沉无声。这真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而世人根本不识别、不晓得呀!


    庄子义理·天道·十:轮扁与齐桓公 (郭德茂)


    齐桓公在朝廷的大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的空地上砍斫,制造车轮。他看国君读书读得那么认真入迷,有些好奇,有些不解,就放下自己的斧头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齐桓公:“请问,大王您所读的书,里面都说了些什么?”齐桓公不屑地望了望,说:“写的都是圣人的话呀!”

    轮扁问:“圣人?圣人在哪里?”轮扁感到很奇怪,心里不以为然。

    齐桓公觉得好笑,就说:“唉,圣人已经死了啊!”

    轮扁听了,说:“圣人已经死了,那么大王您所读的,就是古人留下来的话,是糟粕了!”

    齐桓公听他这么说,非常生气,就厉声呵斥:“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胡乱议论什么!你如果能说出些道理则可,你如果说不出道理,今天就是你的死日!你是自找的!”

    轮扁想了想,不紧不慢地说:“大王,我只是个做车轮的,但以我做车轮的事来说,用斧头砍斫车轮,动作太缓慢了车轮的榫头会做的既松又滑不牢实,动作太快了榫头又会做的太紧装不进去;只有不疾不徐、心手相应才能做得好。这心手相应,是得之于手而应之以心,这里面的那个微妙不是用语言能够说出来的,他有‘数’在其中,也就是有个大小分寸感在里面。这数这分寸感,我无法给我儿子讲明白,我儿子也无法从我的话语中获得。因此我已经年过七十了还在斫轮,我儿子还没有完全掌握我的技巧呢!您说的这古人死了,那么他要传授的道也死了,因为他大概并没有领悟道就死了。那么大王您所读的古人的书,他所说的话,不就是古人的遗言糟粕吗?那并不是道呀,他怎么能把道说出来呢?他还没有悟就死了呀!那他说的话,写的书,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


(《庄子》第13篇《天道》述完。第14篇《天运》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