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为茶之父”
茶水是最好的药(之五)

器,茶具,盛茶放汤的容器。
茶具在品茶中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先转述《绮情楼杂记》中的故事:福建有个富翁喝茶破了产,沦落到要饭的天地。喝不起茶了,但对品茶依然心驰神往。一天,要饭要到一家喝茶成瘾的富翁家,看着品茶的富翁,他靠在门上按捺不住品茶的欲望便情不自禁地请求富翁赏他一杯茶,富翁哂笑他不懂茶,他如实倾述了自己从富翁到乞丐的过程。富翁听后同情地叫下人把茶赏给他。喝后他评论富翁的茶倒不错,可惜还不到醇厚的地步,因为茶壶太新之故。继而拿出自己昔日常用的壶,告诉富翁虽破败至今,壶始终还带在身边,饥寒交迫也舍不得出卖。富翁接过来一看,这壶果然不凡,造型精绝,铜色黯然,打开盖子,香味清洌,用来煮茶,味异寻常。富翁动心了,就打算买下来。要饭之人不想卖给富翁,又想过上平常人日子,又盼望还能继续品上好茶。于是向富翁提出壶值三千金,一千五百金抵半把壶卖给富翁,与富翁每日共享,另一千五百金用来安顿家小。富翁已成茶痴,便欣然许诺。要饭之人用一千五百金把家安顿好了,以后每天拿着这把壶与富翁煮茶对坐,终成茶友。
茶具,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历史同时发展变化着,在历朝历代的中华盛世中传承光大和发展着民族的茶道。茶具的材质经历了数次演变,形成传至现代的多种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瓷器和紫砂两种茶具始终成为主导茶具。历代都十分重视茶具的运用,从制茶到品茶再到储茶,茶具的种类方方面面。陆羽《茶经》“四之器”中逐一列举唐代的茶具达二十八种之多,单就品茶的茶具就达二十四种之多,并强调“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茶具的种类经历了有繁到简的过程,二十四器不缺一而是缺的不计其数。逢改革开放盛世,茶文化得到空前提高和发展,很多人知道了品好茶、喝好水,但往往因工作高效率、生活快节奏使他们忽视了茶具在品茶中的作用,往往是一支玻璃杯,从早喝到黑,无论何种茶,龙饮不知味。龙饮固然能起到了止渴的作用,但从根本上忽视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破坏了茶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阻碍了茶水的药用价值和作用。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
茶、水、器、火四者是一个统一体,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缺一不可。茶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是通过器完成的,汤的香气、色泽、味道是通过火(现代主要是水温)来完成的。品茶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整个过程体现了物质和精神双重的享受和受用。茶文化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记载和反映。物质方面,好的茶具能够保证茶的药用成分最大程度的分解和浸出,而茶具的简单化特别是用玻璃杯代替所有茶具的作法破坏了茶的药用成分的发挥。如同中药是通过“药吊子”熬成的一样,茶水的各种药用价值是通过茶具浸出来的。
茶水是最好的药,最好的药离不开“茶之父”。精神方面,器作为品茗艺术的载体,承载着品茶人精神享受、精神娱乐的全过程。温壶、烫杯、赏茶、投茶、润茶、高冲、刮沫、封壶、洗杯、出茶、分茶、翻杯、拨杯、闻香、品茶,每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如同书法家挥毫之间无视周边、全心投入;如同画家泼墨之间忘记忧愁,忘记自我;如同诗人词如泉涌之间,神情愉乐,茶性大发;如同琴手拨动琴弦之间,自我陶醉,独自欣赏,乐在其中。茶与水通过器完成汤色味的过程就是品茶的精神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品茶人修身养性、宁静致远、陶冶情操的精神活动过程。这个过程越持久、越永恒越能使人成为茶寿,这个过程被越来越多的人受用,茶文化才能永远光大传承。重视这个精神活动的过程,必须重视“器为茶之父”的作用,必须抵制将器删繁就简到玻璃杯子式的龙饮。综上所述,品茶最重要的是享受精神活动的全过程!
相关博文:
“水为茶之母” 茶水是最好的药(之四)
“山高雾浓出好茶” 茶水是最好的药(之三)
品茶,抗“万病” 茶水是最好的药(之二)
“茶”,生命长寿之源 茶水是最好的药(之一)
台湾:阿里山莫买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