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盲”的不幸与悲哀
我的糖尿病故事(6)

“糖盲”是我创造的一个新词,定义为糖尿病知识和常识的无知者。
第一类“糖盲”者,血糖高就是糖尿病。我经常遇到向我咨询糖尿病的人,一问,你怎么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回答,验血时血糖高。再问,做过糖耐量试验吗?回答,没做过。不知道什么叫糖耐量试验。又问,餐后两小时血糖是多少,回答,没测过,只知道空腹血糖。
第二类“糖盲”者,不到正规医院测试血糖,更不定期做糖化血红蛋白检验,有的凭自身感觉,有的凭自备血糖仪,治疗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第三类“糖盲”者,口服降糖药物或用胰导素,只知道自己在正常治疗,不知道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理想指标,不掌握治疗的进程和效果,药量一成不变,随着体内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
第四类“糖盲”者,过分依赖药物,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没有韧性,“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难以建立正确、科学、规律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危害性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往往并发症致伤致残时“见了棺材才落泪”。
这正是“糖盲”的不幸与悲哀。
解决“糖盲”的无知,普及糖尿病知识和常识,应把握以下几点:
正常人的血糖值是多少?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空腹3.8至6.1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9.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7.8毫摩尔/升;餐后3小时﹤6.1毫摩尔/升以下。
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理想值是多少?
服药或用胰导素,主要应锁定餐后两小时血糖,餐后两小时理想值﹤9毫摩尔/升,不理想值不应﹤11毫摩尔/升,长期超过11毫摩尔/升就会产生并发症。
糖尿病的检查手段是什么?
检测糖尿病可分为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胰岛功能测定试验,其他检查。尿液检查,包括尿糖检测、尿酮体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血液检查,包括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测定试验,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其他检查,主要是胰岛自身抗体检查和糖化血清蛋白。
什么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英文代号OGTT。葡萄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子。一定量的葡萄糖负荷使血糖升高时,正常人可迅速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恢复正常,若胰岛功能不足,不能释放出足够的胰岛素,就会导致血糖升高。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不但可以反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无胰岛素抵抗。因此这种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根据亚太地区制定的OGTT诊断糖尿病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服糖后2小时≥11.1毫摩尔/升者;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服糖后两次血糖都≥11.1毫摩尔/升者。
为什么应该做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通常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主要用于了解胰岛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决定治疗方案。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75克前空腹及服用葡萄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采血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正常值参考各实验室标准,通常为空腹5至25毫单位/升,服糖后分泌高峰在30至60分钟,峰值比空腹升高4至6倍,峰值应﹤130毫单位/升。120分钟﹤100毫单位/升,180分钟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应根据测定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严重缺乏的实际,在正规糖尿病医院接受医生正确治疗方案。
C肽释放试验,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及自身胰岛素抗体影响,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能准确诊断糖尿病患者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至4.0微克/升,餐后1至2小时增加4至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2至3个月血糖控制的水平吗?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越重。一般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平均血糖增高1.1至1.7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至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目前我国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确定为6.5%以下。
参考《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何红哲文章:破译“糖尿病化验单”